1、簡要描述
被贊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泉州提線木偶戲,即“嘉禮”戲,又稱“加禮”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線戲。“嘉禮”、“加禮”,意即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大禮。泉州地區(qū)每逢民間婚嫁、壽辰、嬰兒周歲、新建屋廈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愿,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因此,泉州自古以來便稱提線木偶戲為“嘉禮”戲、“加禮”戲。[2]
2、歷史
據(jù)傳,唐末王審知入閩稱王時,大建宮院,由中州聘請不少名士學子,并攜帶傀儡戲具,置于宮中以供娛樂,傀儡戲隨之傳入泉州,故“嘉禮戲”的道白有中州音。
到了宋代,“嘉禮戲”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進一步與民間儀式結合起來,得到較大發(fā)展。明代泉州李廷機曾為木偶戲撰聯(lián):"頃刻驅(qū)馳千里外,古今事業(yè)一宵中。"可見當時木偶劇目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具備了表現(xiàn)縱橫千里、包容古今的功力。
到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泉州的“嘉禮”戲已經(jīng)十分成熟,脫離了屬于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形成規(guī)范的劇本體系,能夠演規(guī)模宏大且細致復雜的歷史戲了。雖然形象只有固定的36個,但行當已分生、旦、北、雜四大類,可演42部大戲,如傳統(tǒng)連臺本《目連救母》可演七天七夜。
清末民初,泉州一帶有50多個木偶戲班遍布城鄉(xiāng)。泉州東岳廟、關帝廟、元妙觀、城隍廟等"四大廟",均有固定戲班為祈天酬神專門演出。號稱"嘉禮才子"的林承池曾與文人楊秀眉創(chuàng)作了《說岳》、《水滸》等連本戲,從而把木偶戲脫出僅服務于婚喪喜慶的圈子。林承池、連天章等人,還創(chuàng)造和改進了不少表演藝術技巧,如拔劍、插劍、弄蛇、傘舞、織布、弄鈸等,大大豐富了提線木偶戲的表演藝術。
千年來,泉州傀儡不僅成為泉州乃至閩南語系地區(qū)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獨特技藝和精彩演出,成為一般民眾,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
3、藝術特色
歷經(jīng)千年不間斷傳承與積累,泉州傀儡戲至今保存七百余出傳統(tǒng)劇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特劇種音樂“傀儡調(diào)”(包括“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傳統(tǒng)基本線規(guī)”和精美絕倫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制作工藝。
在泉州傀儡戲傳統(tǒng)劇目中,保存著大量古代泉州地區(qū)民間婚喪喜慶及民間信仰、習俗的內(nèi)容。保存著“古河洛語”與閩南方言俚語的語詞、語匯、古讀音。并且也保存著許多宋元南戲的劇目、音樂、演劇方法、演出形態(tài)等珍貴資料。因而,對"閩南文化學"、"閩南方言學"與"宋元南戲?qū)W"等,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已引起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4、傳承價值
由于泉州與臺灣及東南亞地區(qū)特殊的地理、歷史、人文等關系,泉州傀儡戲于明末清初即開始向臺灣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流播,并在當?shù)厣_花。為傳播閩南方言、文化,延續(xù)民族文化傳承,溝通海峽兩岸同胞及東南亞各國僑胞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fā)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