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木偶戲
清代(公元1616棗1911年),杖頭木偶遍布四方,行當眾多。杭州有“木人戲”,廣東有“抓頸”杖頭,四川杖頭有大、中、小三種形式,山西杖頭分晉中、晉南兩種。中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木偶戲 北京杖頭,多“內(nèi)庭供奉”,時稱“大臺宮戲”,實為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京劇”,許多名伶如金秀山、劉永春等都“鉆筒子”客串過,京城木偶也有“四大名班”中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木偶戲 (“四義班”、“金麟班”等)。陜西合陽線戲,明代已有發(fā)展,乾嘉年間,流行于山、陜、豫三省毗連的30余縣,僅合陽就有戲班30多個。杭州、泉州班社林立,上杭提線木偶光緒時鼎盛,中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木偶戲 江蘇提線木偶清末便風靡海外(東南亞地區(qū))。流傳粵東、閩西的鐵枝木偶,清末成型,紅極一時。陜西蒲城的“火神會”,以“藥發(fā)傀儡”形式演《天女散花》 、 《武松打虎》 、 《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是清代此類木偶戲的重要標志。中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木偶戲
在印度、希臘等文化古國,木偶戲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歐洲、北美、非洲和亞洲的很多國家,很早就有專業(yè)性的木偶劇團。在進入20世紀以后,木偶戲的演出形式日趨豐富多彩,中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木偶戲 如3個種類的綜合演出,演員由幕后操縱轉(zhuǎn)入前臺,真人與木偶同臺演出。演出劇目也日益豐富。20世紀30年代以后,木偶戲已進入電影和電視。在中國、俄國、捷克、斯洛伐克、中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木偶戲 保加利亞、法國、日本等國,都有著名的木偶藝術(shù)家。1929年,國際木偶協(xié)會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其成員已有50多個國家,由它舉辦的國際木偶藝術(shù)節(jié),乃是木偶藝術(shù)界的國際盛會。
中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木偶戲
木偶戲“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決定了木偶舞臺的功能:遮蔽操縱者,分隔觀、演區(qū),突出木偶和吸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