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后操縱木制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清代乾隆年間,提線木偶、布袋木偶、杖頭木偶均曾盛行于揚州。當時來到陜西、安徽等省木偶系班社,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時間集中于揚州城內(nèi)作表演活動。元宵節(jié)后,便出城到北郊“聲技飲食”匯集之所虹橋一側(cè)的長堤上獻藝。鄭板橋在《詠傀儡》一詩中寫道:“笑爾胸中無一物,本來朽木制為身。衣冠也學詩文輩,面貌能驚市井人。得意那知當局丑,旁觀莫認戲場真。縱教四肢能靈活,不提撕不屈伸。”這首詩除了諷喻時俗外,也對堤線木偶藝術(shù)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繪。
木偶戲
木偶戲,由木偶、操縱演員、配音演員和樂隊四部分組成,多用戲曲曲調(diào)演員,有的用對話或歌舞表演。從前木偶造型比較機械,表演古裝戲的木偶僅由三根棒構(gòu)成,身軀干癟,目瞪口呆,有膀無腿。后來經(jīng)過泰興木偶工廠技師的精心設計,使木偶的人物形象生動,個性特別鮮明,表演時有喜怒哀樂的感情,有青柔堅強的動作,有能唱善白的語言,木偶的頭、眼睛、嘴巴、手、足都能活動自如,唱白時嘴巴隨著曲調(diào)的旋律起閉,眼睛也隨著表演的動作轉(zhuǎn)動。從目光、動作可看出木偶是高興,還是憂愁,是憤怒,還是憎恨。木偶的手,送物取件,擊鼓彈琴,騎車劃船,躍馬揚鞭,皆能動作敏捷,還能自己打火抽煙。人們稱贊說:木頭人,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