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伏天已經(jīng)開始了,舊時酷暑里常用的冰塊祛暑。在北京的歷史地名中,以冰窖命名的胡同有很多,如什剎海的白米斜街西口有冰窖胡同,阜成門外的北禮士路有冰窖胡同,海淀鎮(zhèn)有冰窖胡同,德勝門外有冰窖口胡同等,這些街巷的命名,都是因為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冰窖的緣故。這些街巷大多是臨近北京護城河、御河或積水潭。據(jù)說昔日在暑天騎馬、坐轎或步行至冰窖附近時,會感到冷氣襲來。北京夏令營哪里好>>>
清代的冰窖分為三種:皇家冰窖、府邸冰窖、民辦冰窖?;始冶逊ケ诹⒍院?,事先由閘官預期定日涮河,在下游閘口先期墩放十三塊閘板蓄水,用拉船鉤去河中的藻荇水草,然后提三塊板放去臟水,待水平后,再墩板,就預備凍冰伐冰了。此項涮河事宜,是由工部知會步軍統(tǒng)領衙門施行的。
據(jù)《大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規(guī)定:“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凈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此外東西陵用冰,由豐潤、遵化、薊州、易州預年伐冰。口外熱河、喀喇河屯……各地藏冰,皆有一定數(shù)目。府邸冰窖和民辦冰窖,大都散在護城河邊或什剎海彼岸。如肅王府冰窖,便在永定門外護城河邊。恭王府冰窖設在李廣橋畔。東直門外陳家冰窖,便是民辦冰窖。
從前民辦冰窖,大多在市內開設有售冰營業(yè)點,稱作冰局。這種商業(yè)受季節(jié)性變化影響,只能在暑熱的夏天掙錢。立秋之后,便改作其他營生。
目前北京尚存的最講究的冰窖有三處:紫禁城冰窖、雪池冰窖和恭儉冰窖。紫禁城冰窖,設在今故宮博物院武英殿后內金水河畔;雪池冰窖設在今北海公園東門陟山門外;恭儉冰窖設在景山公園北門外恭儉胡同五巷5號。這三座冰窖的建筑結構大致都是用磚石砌筑的拱券頂形半地下建筑。
雪池冰窖為專供皇宮御用冰窖,每年臘月從太液池取冰,經(jīng)陟山門運出存入冰窖。這里原有冰窖六座,均為半地下建筑,用城磚砌筑而成,西端山墻上開有寬1米、高2米的拱門,有臺階通行窖底。冰窖內部為磚砌拱券頂,上面覆蓋琉璃筒瓦,為了隔熱保溫,墻體和拱頂與屋面的瓦間充填有很厚的夯土。恭儉冰窖位于今北海公園東墻外的恭儉胡同五巷5號。其建筑結構大體與雪池冰窖略同,只是屋面為雙勾連搭式合瓦拱券頂。冰窖三面墻壁皆無窗,只有一面有門,內掘深坑,用磚石砌成,屋頂用筒子瓦。
冰窖經(jīng)營分為“批冰”和“零售”兩種,以批冰為大宗。城內冰局和各大飯莊、飯館和肉鋪都在前一年批冰,先期交款,“批冰”有計斤、計方兩種,大宗營業(yè)都論方。每方冰多少塊,價若干。計斤是以千斤為單位。小飯館多向冰窖零購,價格卻要隨當時市價了。至于一般人家用冰,全是向城內冰局批冰,每日送冰上門。如今時代不同了,電冰柜代替了天然冰。氣候變暖了,每年冬天,北京護城河、紫禁城的護城河,以及眾多的天然湖泊,結冰的時間短了,結冰的厚度也薄了,人們早已不再涮河了,冰窖也漸漸淡出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