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豐堂牌匾由慈禧太后題寫,是北京有名的“十大堂”之一。飯莊以經營山東風味菜馳名,以“燴”菜最為拿手。具有汁濃色鮮、味厚不膩等特色。
1956年公私合營后遷到翠微路。在文革期間曾改名為“工農兵食堂”、“翠微路餐廳”。1978年恢復惠豐堂字號。幾 經擴建裝修現有營業(yè)面積一千多平方米,一樓為零點散座餐廳,二樓設有豪華宴會廳和十二個雅座餐廳,可同時接待七百位賓客就餐。后翠微路地區(qū)改造飯莊搬到翠微大廈四層。
清末民初,京城叫得響的館子很多,京城食客們也就分門別類冠以“八大樓”、“八大居”、“八大堂”的稱謂。這“八大堂”說的就是惠豐堂、聚賢堂、福壽堂、天福堂、會賢堂、福慶堂、同和堂、慶和堂。時過境遷,如今“八大堂”也就碩果僅存惠豐堂,而且還從大柵欄搬進了翠微大廈。
一進大門,在迎賓廳的墻上掛著一幅精美的書法作品,里面介紹惠豐堂始創(chuàng)于1858年,原址在前門外大柵欄觀音寺街的一個四合院內,當時還沒有字號。重張的惠豐堂在口味上注重保持原料本身的味道,以清、淡、鮮、嫩為主,講究奶湯、清湯的調劑;在制作上以“扒”、“燴”、“爆”突出。
惠豐堂飯莊擁有二級以上烹調師、服務師二十多人,其中特級烹調師三人。擅長烹制山東風味菜肴,其代表菜肴有“九轉大腸”、“燴豇絲加爛蒜”、“豆豉魚”、“糟熘魚片”、“燴烏魚蛋”、“油燜大蝦”、“全家福”、“杏仁豆腐”等,深受賓客的歡迎。1991年飯莊被評為市級先進企業(yè)。
惠豐堂原址在前門外觀音寺街的一個帶回廊的四合院內,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店堂都是隔好的一個個單間,客人往高背黑漆的木雕椅上一坐,小伙計立即送上手巾和茶水。這家飯店的美味佳肴,有糟溜魚片、糟溜鯪魚丁,燒四絲,沙鍋魚唇,三絲魚翅等。此外,甜菜花樣也很多,光蓮子就有琥珀蓮子,冰糖蓮子,蜜汁蓮子等。我記得這里有一道老年人最愛吃的菜葉燒燴爪尖,其實這爪尖即豬蹄,只是燉得很爛,里邊的大、小骨頭都已剔出,專吃爛爛的皮和筋。惠豐堂做的菜有季節(jié)性,冬天吃琥珀肘子,夏天吃水晶肘子,春天吃春餅,冬天吃鍋子,頗受顧客歡迎。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以炒肝聞名的老字號——天興居
閱讀下一篇:北海特產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