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白水雜碎”中的心肺去掉,用除去腥臭味洗凈的豬腸豬肝為原料,加上蔥、姜、蒜末醬色和勾芡,定名“炒肝”。稀稠適度,將其盛入喇叭形小碗如寶盞含晶,吃時不用筷子和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著碗邊轉(zhuǎn)著喝,別有風(fēng)味。
天興居炒肝店,原名“會仙居”,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前門外鮮魚口開業(yè),創(chuàng)始人劉永奎。最初,會仙居是個小酒館,經(jīng)營黃酒和花生米、松花蛋、咸鴨蛋等小菜。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會仙居由劉喜貴經(jīng)營,先后增加了白酒和自制的醬肉、火燒、白水雜碎。后在《北京晨報》主持人楊曼青的倡議下,將白水雜碎中的心、肺去掉,只用豬腸和豬肝。他們先將鮮肥的豬腸用堿、鹽浸泡揉搓,再用清水加醋洗凈,去掉腸子的腥臭味后再煮,開鍋后改用文火燉,鍋上蓋一個比鍋小一圈的木鍋蓋,使腸子既能熟透又不跑油,保持肥美的味道。腸子爛烹之后切成半寸長的小段,俗稱“頂針兒段”。鮮豬肝洗凈后用刀斜片成柳葉狀的條兒。他們在佐料上也很下功夫,先將食油熬熱,再放入大料,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變黃時立刻放入適量的黃醬,炒好后放入罐中備用。另外,再熬出些上好的口蘑湯。制作炒肝時,先將切好的熱腸段放入沸湯中,再放入炒好的蒜醬、蔥花、姜末和口蘑湯;之后再將切好的生肝條放入湯中,馬上勾芡,芡勾得稀稠適度;最后灑上一些搗好的蒜泥,炒肝便制成了 該店在出售炒肝時堅(jiān)持賣一鍋,做一鍋,使炒肝滑嫩可口、味道新鮮。他們還在江西景德鎮(zhèn)訂制了一批直徑只有七厘米左右的小碗;盛上炒肝后,宛若寶盞含晶,稀稠適度,色澤喜人,香氣撲鼻。吃時不用筷子,不用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著碗邊轉(zhuǎn)著喝,真是別有風(fēng)味。這里既物美價廉,又服務(wù)周到,很受顧客歡迎,生意日漸興隆。到民國補(bǔ)年,會仙居從一間平房發(fā)展到兩層樓房,還在二樓增添了餛飩。
1933年,會仙居斜對面新開了一家專營炒肝的天興居。該店欲與會仙居爭雄,便在提高炒肝質(zhì)量上狠下功夫,精心制作,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設(shè)專人洗腸,洗之前除掉腸頭腸尾,以保證味道肥美;其次豬肝選用肝尖部位;再次在使用佐料方面,用上等好醬油代替醬色,用剛剛問世不久的味之素代替口蘑湯;最后勾芡用的淀粉質(zhì)量嚴(yán)格把關(guān),購進(jìn)之前,先沖一碗看看,必須又透明又清亮。這些做法使天興居也逐漸興旺起來。
掃微信二維碼,實(shí)時關(guān)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老北京老字號——老正興
閱讀下一篇:北京有名的“十大堂”之一——惠豐堂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