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要描述
石阡木偶戲是流傳于貴州省石阡縣各民族中的一種民間傀儡戲曲劇種。鼎盛時期的演出范圍輻射到全縣各地及周邊湘、鄂、渝、黔等省邊區(qū)的各民族中。
2、歷史
石阡木偶戲其遠祖可追溯到漢魏以遠的"刻木人像"的"傀儡",為宋元時期杖頭傀儡的遺存。據(jù)口傳資料,大約在200年以前,自湖南辰溪傳入,至今已有7代傳人。至20世紀四五十年代發(fā)展為鼎盛時期,石阡有泰洪、太平、興隆等五支很有名氣的木偶戲班,常年在縣文化館售票演出或下鄉(xiāng)巡回展演,深受群眾喜愛。每班至少六七人,多則十余人。
文革期間,木偶戲被打成"四舊",木偶道具也大部分被燒毀。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石阡積極搶救民間藝術(shù),1979年撥??钣煽h文化館會同泰洪班老藝人傅正榮到湖南辰溪縣重制木偶頭面24個,到貴陽等地制作木偶戲裝、道具若干,以花橋鎮(zhèn)泰洪班、湯山鎮(zhèn)興隆班的藝人為主,恢復了木偶戲演出。
3、藝術(shù)特色
木偶戲的衣甲、冠戴、武器、道具都是特制的,極為精致考究。特別是衣冠整齊、服飾鮮艷的木偶戲班備受青睞。而戲中又尤以武將、武旦光彩照人?;蛎骺良祝L髯掛面,背插"飛虎旗",氣度不凡;或鳳冠霞帔,雉尾高翹,花枝招展。加之木偶動作瀟灑利落,格斗動作精湛,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杖頭木偶擅長表演歷史鬧劇、武打戲。
4、表演特點
石阡木偶戲?qū)儆谙鎰》N,唱腔屬于湘劇"辰河腔"。表演劇目以唱腔劃分為"高腔"和"平彈"兩部分。"高腔"以嗩吶伴奏,曲牌有"大漢"、"小漢"、"山坡羊"、"紅納襖"、"駐云飛"等十幾個,適宜演出"武劇";"高腔戲"劇目有《過五關(guān)》、《古城會》、《九龍山》等近30種。戲班主要分布在花橋、北塔、萬安、晏明、甘溪等鄉(xiāng)村,每個戲班少則七八人,多則十余人,表演者全為男性,成員多系班主的徒弟與子侄。班主備有全套"行頭"。其中包括木偶頭面、衣裝、道具、樂器、篷帳等。
5、傳承價值
石阡木偶戲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多樣性的社會功能,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
1.、是古代杖頭傀儡在黔東地區(qū)的遺存;
2.、研究黔東地區(qū)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例證之一;
3.、是研究黔東方言在民間戲曲中運用的活例證;
4.、對高腔、平彈的傳播學研究具有啟發(fā)性意義;
5.、具有豐富、獨特的民族造型藝術(shù)和服飾文化價值;
6.、通過對石阡木偶戲的表演方式、身段、場合、習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中國木偶藝術(shù)的發(fā)展;
7.、對石阡木偶戲劇目在民間的傳播研究,有助于中國當代少數(shù)民族社會教育方式的研究;
8.、其蘊含的豐富的宗教信仰理念是研究民間宗教構(gòu)成心理的又一重要路徑。
6、現(xiàn)狀
石阡木偶戲失去了原有的觀眾群體。老藝人相繼辭世,只剩下3個耄耋老人,后繼無人,石阡木偶戲所依托的人力資源即將消亡。伴奏樂器、頭子、戲裝的損壞,劇目、唱腔、表演得不到及時整理以至于迅速失傳,都是石阡木偶面臨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