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英語才更有效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率: 發(fā)布: 2014-6-28
學習英語的正確態(tài)度應該是:不要認為自己是在學一個從未接觸過的東西而產生無力感,也不要總認為自己的英文程度沒有達到能表達現有的漢語水平的程度而不敢開口。
深圳新東方夏令營小編提示大家,英語,坦然之,是一種語言交流工具,但很長時間以來,我們一直在把她當作知識來學,學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到頭來卻不能開口交流。這種現象很常見。語言和交流是兩個層次的問題。語言為表達意義提供了基本的“板塊”,但它并不等于交流本身。學語言不是終極目的,因為語言并不是確定“意義”的惟一場所。也就是說,不要錯誤地以為:我知道了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在交流中就能運用了。實際上并非如此。在語言層面上,我們只是對詞義進行了大范圍內的界定,但意義的真正理解只有在實際交流過程中才能實現。
有一位研究多年“如何進行英語學習更有效”的英語工作者認為,學習英語,最主要的是學習外國人的思維能力。細想,確實如此,假設拿兩個中國人的交往來打比方,如果這兩個人的思維和知識面不同,相信他們在交往過程中表現出的觀點、看法以及對某一事物的理解可能就會存在很大不同,這種不同與他們是否都講普通話沒太大關系,關鍵是他們思維上的差異。
其實,學了很多年英語卻不能開口交流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學了很多知識,認為每一個詞或短語對應著惟一一個意思,但忽略了在實際交流中意義的變化無窮,這種變化包括感情、情景等多種因素的變化。當需要用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場景表達不同意義時,很多學生無法靈活運用已有詞匯,當然也就說不出來了。這有點類似一部已經譜寫好的交響曲,不同的指揮家指揮同一首樂曲定會產生不同的意思和效果。在這里,語言就是樂譜,而交流就是指揮下的現場演奏,關鍵是看現場指揮者如何闡釋樂譜。學英語,你是否把握住了她的核心?是否把她當作一種用于交流的工具在學習?這兩個問題,對我們進行英語學習很關鍵。
首先,學英語一定要具備用不同方式表達同一意思的能力。這和我們說漢語的道理一樣。比如,當我們用漢語表述某一事物或正對某一事件發(fā)表自己觀點時,突然措辭出現問題,我們就會選擇“換句話說”,用另一種方式繼續(xù)表述我們的觀點。英語交流也如此,如果對方對你所講內容不太明白時,你完全可以換另一種方式對她解釋,相信總有一種方法能讓她明白你的闡述。在英語交流中,只要表達意思相同,使用哪些單詞或句法并沒有太大關系。這讓我想起了有關背單詞的一些問題。背單詞,我個人認為不應該照著單詞表機械地背詞匯拼寫和中文意思,而應該在記一個單詞的同時還要記住它的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相關內容。機械地記單詞并沒有把單詞學活并用起來,只是簡單地把它復制到大腦里,這樣做,失去了學習語言的真正意義。
其次,要學會恰當地使用英文描述不同事物。描述事物大致可以分為按時間順序描述和按空間順序描述。從時間上來說,英國人習慣“開門見山”:從自我出發(fā),描述時總是把他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先點出來,然后是次重要的,他們從不考慮這個東西在時間上按什么順序發(fā)生。而中國人則習慣“按部就班”地描述事物,強調壓軸,往往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后,正所謂畫龍點睛之筆。這樣一來,假如按中國人的敘述方式,即: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給英國人描述一件事情,我想,很快英國人就對你的描述失去興趣,因為他難以確定這一描述中的重點。從空間上來說,英國人總是習慣由內及外,由里及表的表述,而中國人總是習慣先從遠處的某一個點開始鋪敘,一步步貼近文章主題的表述方式。如果不能理解不同地域的不同表達方式,很可能就無法理解英文語法的組織結構。另外,還應該做到熟練使用英語中習慣用語。我們應該明白,習慣用語可以顯示出某一國家或地區(qū)風格的特征。通俗地說,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通過學習英文中的習語,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英國文化;而如果能在適當的場合加以運用,相信能為我們的口語添色不少。因此,積累相當數量的有效的習語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要平衡把握英語與漢語的關系。由于民族文化和思維習慣等內在因素的差異 ,英漢語在意義形成模式上存在著一定差別。一般來說,中國人具有典型的東方思維模式,而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卻具有與之截然不同的典型的西方思維模式。伊莎貝爾·卡普蘭曾經做過實證研究,認為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人大致具有4到5種不同的邏輯思維習慣。他認為西方人的邏輯思維模式是直線性的,而東方人的邏輯理念卻是迂回曲折的。為此,他得出結論:中西方人在邏輯思維模式上存在著兩極對應關系,即中國人具有歸納型思維特征 ,西方人具有演繹型思維特征。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反映在語言上,意義中所蘊含的東西就多一點,意義表達模式對語言結構本身的依賴性就相對弱一些 ,那些削弱的部分就加在非語言因素上來表達,比如體態(tài)、手勢、眼神等;而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語言歷史相對較短,導致其意義表達模式往往要依賴較為具體的顯性語言結構,才能充分把意義闡釋清楚。事實上,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作為交流、溝通的工具,他們都有著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漢語和英語的主謂結構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定語、狀語的位置,漢語的定語都在所要修飾的詞之前,英語往往是將最重要的定語放在所要修飾的詞前,其余的都在該詞的后面。所以,學習英語與漢語時既要把握他們的不同點又要了解他們的相似性,最終使這兩種語言在學習過程中達到平衡。
總之,我認為學習英語的正確態(tài)度應該是:不要認為自己是在學一個從未接觸過的東西而產生無力感,也不要總認為自己的英文程度沒有達到能表達現有的漢語水平的程度而不敢開口。其實,大多數英語學習者所掌握的英語詞匯都足以表達目前的生活與思想。關鍵在于,不要一開始就想漢語對應的英文怎么說,不要先把表達轉換成漢語之后再翻譯成英語。這樣做,只會更加的冗亂英語學習思維。
閱讀上一篇:孩子學好英語應避免的一條彎路
閱讀下一篇:“語法枯燥”是個偽命題
- 深圳新東方酷學酷玩夏令營 新東方酷學酷玩夏冬令營秉承"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融合專業(yè)高效的授課模式和酷炫時尚的課內外活動,將"學中玩,玩中學"的特色……
- 深圳新東方泡泡少兒夏令營 24小時全天浸泡式學習口語,外教和中教結合授課,共同營造專業(yè)化的口語課堂,讓孩子在環(huán)境中習得英語,豐富多彩的團隊拓展活動和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