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是古老的中國用來記時的兩樣器具,在古時候,幾乎每一座城市都要有著鐘樓和鼓樓,合稱鐘鼓樓。做為帝都的北京當(dāng)然也是有著自己的鐘鼓樓。但是與其他鐘鼓樓東西相對修建不一樣的是,北京的鐘鼓樓在一趟線上,這趟線就是老北京的南北中軸線,在這趟線的北端,就座落著鐘鼓二樓,鐘樓在北,鼓樓在南。北京夏令營在線報名>>>
那么,為什么北京的鐘鼓樓是一南一北而建的呢?這個就要從一本古書說起了。
中國歷朝歷代的古都都不是隨心所欲修建的,不是說你想把個都城建成方的就是方的,想修成圓的就能修成圓的。有一本古書上說道“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這本書的書名是《周禮考工記》。它說的是什么意思呢?說白了就是帝都者,要四四方方,橫平豎直。這樣才能做為一國之都。但是,在中國來說,只有北京城是按著這個思想來建設(shè)的。
而最初元代鐘鼓樓是在北京城正中,當(dāng)時叫齊政樓。明初在元大都城基礎(chǔ)上建北京城,將大都城北城墻南移5里而鼓樓位置未變,所以明以后鐘鼓樓便位于城市北端了。而明北京城的布局是嚴(yán)格按宗法禮制思想,繼承了歷代都城的規(guī)劃傳統(tǒng)。整個北京以紫禁城為中心,東建太廟,西建社稷壇,皇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壇。在城市布局方面,強調(diào)中軸線,從永定門至鐘鼓樓構(gòu)成長近8公里的中軸線,沿這條世界各國首都絕無僅有的軸線布置了城闕、牌坊、華表、橋梁等建筑,鐘鼓樓就是其中之一,如果鐘鼓樓按東西相對的格局修建,那么就破壞了中軸線的美感,因此,當(dāng)時的建設(shè)者們把鐘鼓樓按南北格局來修建,鐘樓在北,鼓樓在南,再輔以兩邊的殿堂,在加強莊嚴(yán)氣氛的同時顯示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quán)勢。
而以當(dāng)時來說鐘鼓樓是北京城的最高點,從南向北看過去,鼓樓高46.7米,鐘樓高47.9米,從上可以俯看北京城,每當(dāng)鐘樓的大鐘敲響時,渾厚的鐘聲可以傳出幾十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