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學生夏令營小編了解到到里頭串親訪友,先要到側(cè)門接待室填一式兩份的“來訪登記”,一份存底,一份捏在手里作為“門條”,到側(cè)門請放哨的衛(wèi)士過目。他們通常以規(guī)范的立正姿勢站在半米來高的崗哨上,表情嚴厲,渾身動的當?shù)匚┯心X后軍帽上那根飄帶,戴著白手套的手臂一揮一擋之間,操控著訪客的行止,一舉一動皆有規(guī)矩。
當然,大院里的常住人口是不必這么費事的,他們從口袋里掏出相似公車月票容貌的出入證一晃就進去了。
其他的公共建筑樸素得幾乎沒有任何特色,多是煩悶的灰色或許赭石色,在松柏或許北京楊的切割掩映之下。王朔在《看上去很美》里寫道:“工作區(qū)有三個品字形擺放的大花園,被結(jié)滿青灰色樹籽的柏叢緊緊盤繞,里邊種的花草看不清種類和姿勢。中心花園有一根旗桿,高聳入云,想數(shù)上邊飄揚的那面紅旗到底有幾顆黃星必定會被直射下來的陽光刺盲雙眼。每個花園后邊都有一座灰白鋼筋混凝土樓房,平頭整臉肥矮結(jié)實。樓門廣大一排玻璃門主樓還有防雨車道;窗戶很多一扇連一扇槍眼通常都是鋼框鐵架。這種風格如果一定要命名可稱之為‘蘇維埃式’,一種經(jīng)過簡化的俄國款樣:毫不掩飾,白鋼筋混凝土樓房,平頭整臉肥矮敦實,樓門寬大,突出堅固,具有堡壘般的戰(zhàn)斗氣勢和庫房般的大塊頭……”盡管被家屬區(qū)偶爾鉆出來的一兩幢涂成藍白相間的二十幾層塔樓沖淡了許多,當年軍隊大院的味道今天還依稀可以聞到。
大院有多大,沒有具體的數(shù)字可考,在少年時代我的眼里,它大得一塌糊涂,以至于一個人行走其間經(jīng)常迷失在那些五六十年代的建筑里,找不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