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金代錢幣風格。 金代錢幣向以精美著稱,這與金人掌握了宋陜西爐的鑄錢技術力量有關。金代的泰和通寶揩書大錢極為難得,數(shù)十年來,只發(fā)現(xiàn)二種版別,其書體甚佳,輪廓、文字略有肥瘦之分。曾見一種模仿細字版的偽錢鑄得較好,顯系用真錢翻鑄而成,但為了掩蓋新鑄痕跡,外輪被敲擊變形。小平楷書泰和通寶多數(shù)為白銅質(zhì)地,亦甚難得;篆文的泰和小平錢未見真品;篆文折三泰和確有真品,然存世極罕;承安寶貨銅錢未見真品。
9、元代錢幣風格。 元代通行紙鈔,早期錢幣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寶外,鑄額均少。有些年號僅有廟宇錢傳世,這種廟宇小錢不作貨幣行用,舊稱供養(yǎng)錢。元末的至正權鈔幣值愈大(即錢形愈大),面背錯范沒有對準所致,造成文字和輪廓都傾于一邊的現(xiàn)象,但出于自然,無造作氣。其背文筆畫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偽造者常用真錢翻鑄,由于翻造不精,背文模糊,與真者大相徑庭。也有一種偽品雖刻意摹仿,背文特別清晰,同樣失去原錢雄渾自然的風貌。歷朝鑄錢除特使情況外,鑄量以千、萬貫計,必然是熟練工人才能勝任,他們按工序放手操作,不若作偽者肆意模仿,顧此失彼,弄巧成拙。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的錢幣如天啟、天定、天佑、龍鳳等,不僅書體極佳,鑄造亦精。大義通寶的鑄工不及以上四種,故有“精天定,濫大義”之稱。大義通寶偶而也有精美者,但為數(shù)極少。以上五種都有偽品,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啟和龍鳳。有一種天啟通寶偽錢是取天定通寶改“定”作“啟” 而成,偽劣品的“天”、“通”、“寶”三字與“啟”字有明顯的不協(xié)調(diào)感。
10、明代錢幣風格。 明代錢幣,早期與后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狹輪,文字挺秀;后期外輪變寬,錢文以宋體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錢為早期風格的代表,當時各局均有鑄造,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式,版別較多,如“通”字就有單、雙點之分,背有紀值、紀地及光背等數(shù)種,各地所鑄的錢文自成系統(tǒng),書體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懸殊。偽造者有取常見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濟、鄂版,以致面背文字不符,暴露了弱點,如偽錢大中通寶背十掛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體。又如偽錢天順通寶是取明末的大順通寶改鑄而成,天順在弘治之前,屬明代的早中期,不應出現(xiàn)明末的錢風,明代實際上沒有鑄過天順通寶。明代錢文為避朱元璋的“元”字諱。一律稱通寶,且直讀(即通寶二字在右、左方);延至清代,錢文仍以直讀通寶為主。直至咸豐發(fā)行大錢時有恢復了元寶、重寶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