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世界大賽中的積分系統(tǒng)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率: 發(fā)布: 2014-3-27
atp對外主要推廣的是新的冠軍排名系統(tǒng),但進入2003年以后,越來越多的人重新看重52周參賽排名系統(tǒng)的價值了。一時間,人們有點兒被搞糊涂了,究竟哪個積分系統(tǒng)算出來的排名才值得我們推崇呢?
上海奧林修斯夏令營為大家介紹一下網球的積分系統(tǒng)。
當1973年開始男子電腦排名、1974年開始女子電腦排名的時候,積分系統(tǒng)設立的目標就不是吸引社會大眾,而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客觀新潮的階級制度來幫助比賽的組織者選擇參賽者并建立種子球員。此排名系統(tǒng)毫無疑問地是達到了目的,atp和wta的巡回賽也隨之成為所有比賽的標準。
1990年,atp轉變?yōu)榻洜I實體的atp tour之后,對原有的男子排名系統(tǒng)進行了調整,摒棄了按平均分排名的方式,改為累加“最好的14項比賽的積分”來排名。2000年,atp tour更名為atp之后,推出了并行使用的兩套積分排名系統(tǒng):冠軍排名系統(tǒng)(champion race)和52周參賽排名系統(tǒng)(entry ranking)。
atp對外主要推廣的是新的冠軍排名系統(tǒng),但進入2003年以后,越來越多的人重新看重52周參賽排名系統(tǒng)的價值了。一時間,人們有點兒被搞糊涂了,究竟哪個積分系統(tǒng)算出來的排名才值得我們推崇呢?
何為52周參賽排名
球員是依靠自己在賽事中獲得的積分來決定排名的。那球員多長時間內的表現(xiàn)才能被計入排名系統(tǒng)呢?52周,過去52周內獲得的所有積分的累加將決定你的atp或wta電腦排名位置。過去,atp只計算球員成績最好的14項賽事的積分,2000年以后的52周參賽排名系統(tǒng)則不再如此要求,而是將球員在所有參加的比賽中獲得的積分累加起來。如,羅迪克是在2000年2月28日的美國西海岸網賽中開始職業(yè)生涯的,因此他只有到了2001年2月該項賽事再此開拍之后,才能積累起第一個52周的積分。
52周參賽排名是一個運動著的系統(tǒng),每過去一周,球員們就要加上新一周內獲得的積分,同時又要減去一年前相應這一周內取得的積分。atp和wta平均45周之內都會不斷刷新排名。如,科斯塔在2002年擊敗費雷羅奪得法網男單冠軍的時候,按照52周參賽排名的標準,獲得了1000分;而2003年他進入法網的半決賽被費雷羅淘汰后,按照52周參賽排名的標準,就只能獲得450分,同時卻要被減掉去年獲得的1000分,在法網如此不俗的表現(xiàn)反倒得了550個負分。
過去男女職業(yè)球員的積分除了取得輪次積分之外,還會從自己戰(zhàn)敗的對手身上獲取加分(quality points)。你戰(zhàn)勝的球員排名越是靠前,你獲得的獎勵積分也就越多。目前atp使用的52周參賽排名系統(tǒng)和舊的排名系統(tǒng)相比,最大的變化就是取消了獎勵加分的內容,計算周期都是52周。
飽受爭議的舊排名系統(tǒng)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繁瑣的積分計算系統(tǒng)就飽受人們的批評和質疑。
“根本沒有人了解積分是怎么算的,”一貫以謹言慎行著稱的前球王桑普拉斯過去抱怨最多的就是令人費解的積分排名系統(tǒng),“我只希望它像一般比賽一樣,季末誰的分數(shù)最高誰就是當然的世界第一!
邁阿密大師賽的主席、前atp總裁布徹對積分排名系統(tǒng)的評價是:“那是一個連業(yè)內人士都會昏頭轉向的東西,普通網球愛好者就更是不易理解的了。2000年atp推出的新的冠軍積分排名系統(tǒng),最大的進步就是簡化出一個讓大多數(shù)人都能夠輕易理解的評價標準!
“明晰復雜的排名積分系統(tǒng)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一旦你能做到那一點,成就感也很強烈!币晃幻绹寞偪袂蛎哉f道,“但是每年我在辛辛那提大師賽的現(xiàn)場為球迷講解自己的心得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用了2個小時之后,他們還是懵懵懂懂的。”
球迷當然想知道世界第一為什么會更換人選,但過去的解釋工作通常不是需要長篇大論,就是會耗費太多的轉播時間。在減除積分、額外給分、較好比賽成績取代最差比賽成績等等之后,排名積分系統(tǒng)成了數(shù)字崇拜者的天堂和新聞工作者的夢魘。按照52周參賽排名計算,atp男子前十排名的球員年終總積分都會在3000分以上,2003賽季的狀元秀羅迪克更是創(chuàng)紀錄地突破了5000分大關,而球員每周加分、減分之間的差值平均卻還不到50分。此時的排名榜就像是被凍住了一樣,大半年過去了都不會有什么大的變動。不過,看似冰凍的舊排名系統(tǒng)卻在1999年給了世界網壇一次重擊?ㄙM爾尼科夫該年在5月3日登上世界第一之前的一個月內,在連續(xù)參加的4站巡回賽中均是首輪即被淘汰。但因為他在1998年相同時間內的戰(zhàn)績更糟糕,總積分反而在加減分相抵之后沒有大的改變,而他的競爭對手桑普拉斯卻因為在1998年相同時期內有過奪冠經歷,但1999年卻在相應月份中沒有參賽,結果被活生生砍掉230分,拱手將世界第一讓予俄國人。
人們對舊的排名系統(tǒng)空前的指責使atp在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不得不考慮修改了。
何為冠軍排名?
已經實行了3年的冠軍積分系統(tǒng),是將男子職業(yè)球員在四大公開賽、9項大師賽、大師杯賽和其他5項成績最好的賽事中獲得的積分累加起來,確定球員世界排名的。
如果一個球員沒有資格進入上述大滿貫和大師賽的正選賽的話,豈不是一年下來只有5項賽事的積分,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嗎?冠軍排名的解決辦法是:這些球員一年內參加的所有賽事掙得的積分就是他們的總分,而不用受大賽的限制。但是只要他們獲得了進入大賽正選的機會,比如得到了外卡,就必須計算此項大賽的成績,而不管成績是否理想。
冠軍排名保持了為球員“保留”排名的功能。當球員因傷被迫在一定時期內休養(yǎng)的話,就可以向atp或wta申請“排名保護”。只要是在atp或wta規(guī)定的合理療傷期間,球員的排名將被視為申請之前的排名,凡是他們過去參加的小型巡回賽都要默許這種保護,不得剝奪球員的正選和種子資格。如,瑞典球員約翰森2002年是澳網的冠軍,但在2003年卻因傷一場比賽都沒有打。因為有atp的“排名保護”,復出后的約翰森在2004年還會在8項小級別賽事中被視為世界第23位的球員,直接進入正選賽。
那么,球員們的積分是如何獲得的呢?目前職業(yè)網球比賽(除年終總決賽)都采取單淘汰的賽制,球員每晉級一輪就會獲得相應的輪次積分(round points),這些積分的多少由atp、wta制定的排名規(guī)則決定,而且賽事的規(guī)模越大、獎金越高、參賽球員的數(shù)量越多,每輪次給予的積分數(shù)量就越多。
atp冠軍排名系統(tǒng)(單打)
賽事級別 冠 軍 亞 軍 半決賽 1/4決賽 第四輪 第三輪 第二輪 第一輪
大滿貫賽 200 140 90 50 30 15 7 1
大師系列賽 100 70 45 25 15 7 1
國際系列賽金組 60 42 27 15 5 3 1 (總獎金100萬歐元)
國際系列賽金組 50 35 22 12 5 3 1 (總獎金80萬歐元)
國際系列賽 50 35 22 12 5 3 1 (總獎金100萬歐元)
國際系列賽 45 31 20 11 4 2 1 (總獎金80萬歐元)
國際系列賽 40 28 18 10 3 1 (總獎金60萬歐元)
國際系列賽 35 24 15 8 3 1 (總獎金40萬歐元)
大師杯賽 小組賽每勝1場得20分+半決賽獲勝得40分+決賽獲勝得50分
wta世界排名系統(tǒng)(單打)
賽事級別 冠 軍 亞軍 半決賽 1/4決賽 第四輪 第三輪 第二輪 第一輪
大滿貫賽 650 456 292 162 90 56 32 2
一級賽 325 228 146 81 45 1 (總獎金200萬美元)
一級賽 300 210 135 75 42 1 (總獎金132.5萬美元)
一級賽 275 193 124 69 38 1 (總獎金126.2萬美元)
二級賽 220 154 99 55 29 1 (總獎金65萬美元)
二級賽 195 137 88 49 25 1 (總獎金58.5萬美元)
三級賽 145 103 66 37 19 1 (總獎金22.5萬美元)
三級賽 120 85 55 30 16 1 (總獎金17萬美元)
四級賽 95 67 43 24 12 1 (總獎金14萬美元)
五級賽 80 56 36 20 10 1 (總獎金11萬美元)
年終總決賽 485 340 218 121 17 1
注意:如果一名球員在首輪因沒有對手而輪空的話,一旦他/她在第二輪落敗,也無法獲得第二輪的積分,而被視為首輪遭淘汰。
對冠軍排名的非議
2000年atp新冠軍排名系統(tǒng)舍棄了額外給分的制度,很快就招致了球員們的質疑。比如,在進入決賽的兩人之中,你一路戰(zhàn)敗的對手都是世界前50以內的球員,而對手遇到的多是排名200名以外的球員,那么自然是你的實力更強大一些。但在決賽分出勝負之前,你和你的魚腩對手獲得的積分卻是一樣的。這種不公平就導致了男子球員紛紛看中并不為atp全力推廣的52周參賽排名系統(tǒng)。目前,只有wta的排名系統(tǒng)還在延用獎勵給分的制度。
wta獎勵積分分配方法(單打)
擊敗對手的排名 普通賽事獎勵積分 大滿貫賽事獎勵積分
1 =100 200
2 =75 150
3 =66 132
4 =55 110
5 =50 100
6-10 =43 86
11-16 =35 70
17-25 =23 46
26-35 =15 30
36-50 =10 20
51-75 =8 16
76-120 =4 8
121-250 =2 4
251-500 =1 2
501-> =0 0
同時,對賽事安排過頻的報怨也遷怒于新的排名系統(tǒng)。在常年超負荷的參賽工作中,球員們已經日顯疲態(tài),因傷病而導致大批種子球員退出重大比賽的事情也成了家常便飯。
atp總裁馬克·邁爾斯說過:“我們不要一種會阻礙球員持續(xù)參賽的排名系統(tǒng)。”atp從1990年開始使用的計算“過去52周內最好的14場比賽成績”方法,就是要鼓勵球員們多多參加比賽。這樣的設計很快在實際中收到了效果:1989年改制之前,男子職業(yè)球員平均每52周參加的賽事數(shù)量為16.1項,而到了1993年則提升到了23.7項。1977年博格成為世界第一時只打了13場正式比賽,1988年維蘭德成為世界第一也只打了14場比賽。1990年atp第一次修改排名積分系統(tǒng)后,桑普拉斯1993年登上世界第一寶座的時候他打了20場比賽。2000年atp再次修改排名積分系統(tǒng)后,2003年羅迪克就要在賽季最后的第23場比賽中才能奠定自己在冠軍排名年終世界第一的位置。
過去,一個球員只要計算14場比賽的最好成績就可以了,如果一年里發(fā)揮得穩(wěn)定的話,打不到20場比賽就可以穩(wěn)穩(wěn)地待在世界排名靠前的位置,而新的冠軍積分系統(tǒng)就不這樣算了。以羅迪克為例,他有資格進入所有大賽的正選名單,因此就不得不在一個賽季中參加所有的四大滿貫和9站大師賽。此外,他還要馬不停蹄地準備好另外5個成績較好的低級別賽事,為此他在2003賽季共參加了9項低級別賽事。若不是狀態(tài)神勇,羅迪克要想拿下足夠的積分,參加的比賽數(shù)量還會膨脹。
互為補充的兩套排名系統(tǒng)
目前,atp同時使用兩套排名系統(tǒng)也屬權宜之計。人們對建立新的系統(tǒng)的質疑甚至比對舊的積分系統(tǒng)還要強烈。如果完全摒棄舊的積分排名系統(tǒng),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點:第一,如何確定種子選手。如果羅迪克在2004年澳網第一輪就被淘汰的話,是不是他就無法在下一項賽事中被列為種子選手了呢?第二,如何確定正選參賽資格。球員們報名參賽的資格依據(jù)的是排名順序,如果每周的排名變動幅度都很大的話,那該如何規(guī)定參賽資格,球員該如何準備比賽呢?正是顧及上述兩大難題,atp在推出簡單易懂的冠軍積分排名系統(tǒng)的同時,還建立了一個與舊排名系統(tǒng)頗為相似的52周參賽排名系統(tǒng),來幫助賽事組織者確定正選名單和種子選手。而wta則采取了較為保守的做法,暫不改動原有的排名系統(tǒng)。
閱讀上一篇:運動后不宜立即洗澡
閱讀下一篇:選擇網球拍須要考慮的幾點
奧林修斯夏令營
上海奧林修斯夏令營推出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游泳、減肥、高爾夫球、輪滑、健美操、足球夏令營等多個運動夏令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