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北京老人,在廟會上看到了一盞紙扎的燈籠,激動得連聲說:“對對,這便就是我小時候的那盞!多少錢我都要買回去留一個念想。”于是,這盞需要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的純手工制作的紙扎燈籠便被它的作者親手送給了這位老人。
不少的北京老手藝人,都會帶著驕傲和欣慰,給你講這個故事。不同的僅僅是當中的燈籠變成了絨花、毛猴或者是別的什么老玩意兒。那些曾經代表了老北京民俗文化的那些老玩意兒,如今大部分都存在在故事里。
這些老玩意兒賣貴了沒人要,但便宜了都不夠成本。而靠著這些手藝熬到了“特級大師”的級別,享受的政府的津貼一個月才100元。前途,是真沒有,但這并不妨礙他們自娛自樂。
有工藝大師稱號的“小燈張”張雙慶老爺子,從水電設計院高級模型師的崗位退休后,沒有拿著退休金在家享清福,他在家閑著人就打蔫,只要有人請去扎燈,馬上就來了精神,不管有沒報酬,肯定得跑過去一趟,人到了不算,經常連材料都一起背過去。那架勢哪是干活去了,分明就是過癮去了。
為了做只能賣二三十塊錢的核桃工藝品,老鄭經常鉆到北京郊縣那些連長途班車都不到的深山區(qū),去找能結出自己中意的山核桃的那棵樹。每次只要找到了中意的核桃,他就天天揣在身上,逮著個人就拿出來顯擺,活脫一個得了“寶貝”的孩子,誰信他今年已經是50大幾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