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傳天下的京味、京腔與京劇,北京夏令營小編帶你帶你體驗京味十足的北京。北京的文學從最早的神話傳說到最早的文學記錄《燕丹子》,唐人的《玉集》中關于孟姜女哭長城的記載,《山海經》中的關于文學的描寫,《史記》中對于幽州、長城沿線的文學描寫包括“李將軍射虎”等,建安文學時期關于薊城的文學藝術如曹操的《苦寒行》、《觀滄海》、其子曹丕的《燕歌行》、陸云的《北游幽朔城》,唐代的幽州文學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薊丘覽古》、高適的《薊門行》等,都深刻的體現(xiàn)了祖國的北國風光,反映出了農業(yè)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發(fā)展到遼、金、元時期,這種民族交流與融合的因素就進一步明顯和加強了。比如遼代的幽州文學,蘇轍的《游桑干》、《 眉山集 》;金代的詩詞、諸宮調、著名詩人元好問的詩詞以及書法、繪畫、歌舞、佛道詩文等;元代的名詩《黃金臺》、著名詩人劉因、王冕、薩都剌、虞集等人的作品,元大都繪畫、小說、講史以及宗教作品等。明清則形成了帶有北京地方特色和民族融合特色的京味文學,包括《 金瓶梅》中的北京語、《 紅樓夢 》、《 兒女英雄傳 》中的京味、京腔,子弟書,京味小說《 鏡花緣》以及說唱藝術等。
北京的戲劇從元雜劇的輝煌、明清傳奇的鼎盛、以京劇為代表的花部地方戲的五彩繽紛,分別代表著中國戲劇史上三個黃金時期。北京地區(qū)戲劇的發(fā)展則與這三個黃金時期息息相關。比如宏大壯美的元雜劇,從元曲第一家關漢卿的《竇娥冤》,到《西廂記》,馬致遠、紀君祥等人的劇作,昆曲藝術扎根北京,盛世元音,南洪北孔,花部的地方戲,徽班進京,京劇的形成等,無不反映北京地區(qū)戲劇的特色,同時在各地又起到了引領潮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