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皮影人頭
清代皮影人頭——丑角
特別感謝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提供資料
據(jù)《明史》載武宗正德三年,皇宮在京城內(nèi)外大興土木,建造宮庭和壇、寺之后,為了舉行慶典曾調(diào)集了全國各省司“藝”精者赴京“供應”。當時,各地藝人云集北京,舉行了包括“皮影戲”在內(nèi)的百戲大匯演。
由于皮影藝術演出用人不多(俗稱七緊八忙九消停),又加上皮影舞臺、道具易于攜帶,更兼當時的封建社會里女子不能隨意外出看戲,而皮影戲的演出則有影窗、帷帳可以把觀眾與演員隔開,所以在京城的皮影班社倍受皇宮、王府的重視。其間,各王府貴族之間還以自設影箱、雇用藝人來爭相炫耀豪華。特別是清入主中原的初期,一因派駐各地的文武官員及家眷大多系滿族人,他們對駐地百姓的語言文化生疏;二因他們原先對皮影戲的嗜好已深,所以上任者皆有皮影戲班跟隨??滴跷迥辏Y親王府內(nèi)竟有八個食五兩俸銀而掌管皮影戲箱的人。由此,可以想見當時皮影戲的流行狀況。
歷史上,皮影戲藝術在清嘉慶十八年(1814年)后曾發(fā)生過一次最大的劫難。
清嘉慶年間,朝政腐敗、民不聊生,各地紛紛鬧起“白蓮教”。世上曾謠傳皮影人兒轉化為天兵天將、助民反抗朝廷。還因皮影戲演出時多在夜幕,致使?jié)M清官吏倍感恐懼。后來,官府借機貼出告示說:國有大禍,民無天良,若再演唱,點火燒箱。結果,京城內(nèi)官府派兵查抄皮影班社,皮影藝人被稱為“玄燈匪”慘遭殺逐,一些影箱,包括布景及各種資料被毀。這場災難波及到全國。從此,皮影戲藝術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