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皮影戲藝術(shù)的確實(shí)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宋代張耒著的《明道雜志》。上面寫道:“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cái),群無賴百方誘導(dǎo)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guān)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且緩之。”又據(jù)宋高承所著《事物記原》記述:“仁宗時(shí),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話加緣飾,作影人。”之后,更為詳細(xì)記載皮影戲的史書見于1147年孟元老著的《東京夢華錄》和1235年灌圃耐得翁著的《都城記勝》。
《東京夢華錄》寫道:“逢節(jié)慶日,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shè)小影戲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兒相失,以引聚之。”《都城記勝》記述為:“影戲。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后用粉色裝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丑貌,蓋亦寓褒貶于市俗之眼戲也。”
另據(jù)1275年吳自牧著《夢梁錄》記載:“更有弄影戲者,元汴京初以素紙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妝飾,不致?lián)p壞。杭城有賈四郎、王升、王閻卿等,熟于擺布,立講無差。”
還有,1280年周密所著《武林舊事》中也記載著當(dāng)時(shí)南宋京城臨安(現(xiàn)在的杭州)“元夕……一入新正,燈火日盛……自此以后,每夕皆然。姜白石有詩云,‘燈已闌珊月色寒,午兒往往夜深還。只應(yīng)不盡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接著又?jǐn)⑹龅溃?ldquo;白云詩云,‘游人歸后天街靜,坊陌人家未閉門。簾里垂燈照樽俎,坐中嘻笑覺春溫’。”“或戲于小樓,以人為大影戲,兒童喧呼,終夕不絕。此類不可遽數(shù)也。”其在社會上享有盛名的弄影戲藝人有賈震、賈雄、尚保義、三賈(賈偉、賈儀、賈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沈顯、陳松、馬俊、馬進(jìn)、王三郎、朱祐、蔡諮、張士、周端、郭真、李二娘(隊(duì)?wèi)?、王潤卿(女流)、黑媽媽。計(jì)二十余人。同時(shí),還在市井上有專門“鏃影戲之小經(jīng)紀(jì)”和在當(dāng)時(shí)社會可與其它諸戲競爭的皮影團(tuán)體——“繪革社”。
此外,《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還多處詳記“影戲”。“丁儀、瘦吉等弄喬影戲。……不以風(fēng)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和“《雜手藝》有手影戲一種”。其中,最為有趣的記載除了在武林燈市上有“或?yàn)辇埓?、鳳輦、樓臺故事。羊皮燈則鏃鏤精巧、五色妝染,如影戲之法”之外,還有在“市食”上可以吃的“魚肉影戲、胡羊犯……”。和“食店”里展示的“影戲犯”。這還不算,如果再去當(dāng)時(shí)元宵廟會的“諸色雜貨”去看,還可買到“如戲劇糖果之類:行嬌惜,宜娘子……及影戲線索、傀儡兒……”等物品。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說明,至少在宋代,皮影戲藝術(shù)就已經(jīng)非常完善和盛行于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