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一個傍晚,天色還早。海澄禪師到寺外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見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兒和一個婦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彈弓打一只立在地 上離他有七八米遠(yuǎn)的玻璃瓶。海澄禪師便站在他身后不遠(yuǎn)處,看那孩子打瓶子,因?yàn)樗€從來沒有見過彈弓打得這么差的孩子。
那位婦女坐在草地上,從一堆石子中撿起一顆,輕輕遞到孩子手中,安詳?shù)匦χD呛⒆颖惆咽臃旁谄ぬ桌?,打出去,然后再接過一顆。
從那婦女的眼神中可以猜出,她是那孩子的母親。那孩子很認(rèn)真,屏住氣,瞄很久,才打出一顆。但連海澄禪師站在旁邊都可以看出,他這一顆一定打不中??墒撬€在不停地打。海澄禪師走上前去,對那母親說:“讓我教他怎樣打好嗎?”孩子停住了,但還是看著瓶子的方向。
他母親對海澄禪師笑了一笑:“謝謝師父,不用了!”
她頓了一下,望著那孩子,輕輕地說:“他看不見。”
海澄禪師怔住了。半晌,才喃喃地說:“噢……施主,對不起!但他為什么要這么玩?”
“別的孩子都這么玩。”
“呃……”海澄禪師沉吟著說,“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訴他,總會打中的。”母親平靜地說,“關(guān)鍵是他做了沒有。
海澄禪師沉默了。
過了很久,那男孩兒的頻率逐漸慢了下來,他已經(jīng)很累了。
他母親并沒有說什么,還是很安詳?shù)負(fù)熘觾?,微笑著,只是遞的節(jié)奏也慢了下來。海澄禪師慢慢發(fā)現(xiàn),這孩子打得很有規(guī)律。他打一顆,向一邊移一點(diǎn),打一顆,再移點(diǎn),然后再慢慢移回來。他只知道大致方向??!
過了很久,夜色籠罩下來,海澄禪師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輪廓了,便轉(zhuǎn)身向寺院的方向走去。走出不遠(yuǎn),海澄禪師突然聽到身后傳來一聲清脆的瓶子的碎裂聲。
男孩教育唐海巖老師點(diǎn)評:
盲童打彈弓的故事,讓我想到了19世紀(jì)美國盲聾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海倫凱勒。一個聽不到、看不到也不會說話的孩子,能最終由如此的成就,震驚世人!
這些弱勢的孩子能最終取得成就,其背后更偉大的是這些孩子的父母,是他們的大愛和耐心成就了自己的孩子。
回想我們普通孩子的父母,當(dāng)看到孩子幼稚、笨拙、走彎路、犯錯誤時,是否會向故事中那個盲童的母親一樣,安祥地微笑著,陪伴著孩子,鼓勵著孩子?
家長,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導(dǎo)航儀”,當(dāng)孩子偏離方向時,更應(yīng)該告訴孩子往哪里走是正確的,而不是更多地指責(zé)、埋怨、數(shù)落孩子哪里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