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觀火出自《三十六計》第九計。原意同“坐山觀虎斗”,當兩股敵對勢力相爭時,我方既不盲目援助,也不魯莽干涉,而是靜觀其變,直到事情發(fā)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機行動,及時出擊,坐收漁利。
此計的先決條件,一是有火可觀,二是有岸可隔。一般來說,在自己不宜出戰(zhàn)、無力出戰(zhàn)或者不便出站時,均可采?。?ldquo;觀”的態(tài)度。“觀”的方法有多種:一是袖 手旁觀,二是靜而暗觀,三是退而遠觀,四是順而動觀。隔岸觀火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觀”不是消極地看,除了“觀”之外,還要想辦法讓火燒得更大,然 后找合適的機會從中漁利。沒有隔岸觀火就直接趁火打劫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這時候火候不夠,盲目進入火場不但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反而容易引火燒身。
在男孩教育中,“隔岸觀火”之計可以引申為,當孩子遇到困難與麻煩時,我們不急于去營救和幫助,而是采用“觀火”的策略讓孩子與困難和麻煩做斗爭,或者有 意“放火”,給孩子制造困難和麻煩。孩子“滅火”的過程實則就是孩子獨立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是實現(xiàn)自我超越和提升的過程、是對困難與麻煩深刻認知的過程、是 內(nèi)心強大的過程。此時,如果 “火”太小了,達不到鍛煉效果,我們可以“煽風點火”,如果“火”太大了,孩子無法承受,我們可以適當澆點水,暗地里孩子提供些幫助。最愚蠢的做法就是當 孩子身邊剛起一點火,我們就幫著孩子馬上撲滅,這樣一來,孩子鍛煉能力的過程被扼殺了,孩子沒有經(jīng)歷過“烈火燒身”的感覺,更不會感恩于救火之人。
在《西游記》中,把“隔岸觀火”之計用得最爐火純青的是觀音菩薩。當唐僧師徒遇難時,觀音總是在他們歷經(jīng)磨難和艱苦斗爭而實在扛不住的時候,出現(xiàn)在“火 場”。每一次的出手幫助都會讓師徒四人感恩不盡。其實,唐僧取經(jīng)這九九八十一難,其中很多是觀音菩薩“有意放火”用來鍛煉和考驗師徒四人的。如果觀音菩薩 的慈悲心腸體現(xiàn)在不給唐僧制造困難,而是助其一路掃平障礙,這樣師徒四人又怎會感恩戴德呢?即使到了西天,領(lǐng)回來的只不過是一些無用的經(jīng)文而已,而失去了 取經(jīng)過程中跋山涉水、歷盡艱辛、救苦救難、明心見性的“成佛”過程。如果唐僧師徒四人沒有成佛,即使取得了所謂的真經(jīng),他們也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更沒有 能力普度眾生。所以觀音的“隔岸觀火”體現(xiàn)了菩薩的大愛之心,那種幫著取經(jīng)人一路掃平障礙的做法,實則是不折不扣的“假慈悲”!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您在教育著身邊的孩子,您是在滅火、觀火還是放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