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京樂素描 羅雪村畫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是77歲的潘京樂老人60多年皮影人生的真實寫照。因為除了“前聲”(演唱),他還精通“簽手”(操縱皮影),手拿竹棍在臺上可調(diào)動“千軍萬馬”……
從渭河南北演到國門內(nèi)外
皮影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陜西華縣的皮影別具特色。老藝人潘京樂15歲開始學皮影戲,5個月后登臺演出一炮走紅,被當?shù)胤Q為“五月紅”。
華縣皮影的唱腔,以細膩悠揚的“碗碗腔”為主,潘京樂最擅長的,也正是這種嗓音中略帶著哭聲的腔調(diào),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他將200多個全本戲記得滾瓜爛熟,隨便哪一出都能隨時隨地唱出來;他可以一天連著唱上六七個小時,而且連著唱四五天都不用休息。
60多年來,潘京樂不但在鄉(xiāng)下為鄉(xiāng)親唱,還多次為外國來華朋友作專場演出,為在西安舉辦的民間藝術(shù)音樂周開幕式演出,同民間藝術(shù)劇院皮影隊聯(lián)合參加“全國部分省、市皮影戲邀請賽”。潘京樂不但唱遍了渭河南北,還把皮影戲唱到了北京、上海、臺灣、香港等地,甚至唱到了日本、德國等國家。
只要有一個人聽就得唱
談起當年學習皮影戲,潘京樂一臉的興奮:“學戲很苦,天不明就得起來練唱,師傅還讓把弦往高里上。另外,還要把演的內(nèi)容吃透,深入劇情。那時候,我文化低,只念過一兩年的書,每學一部新戲,都要將師傅講的內(nèi)容一字不漏地全部背下來。”
村里的呂崇德告訴記者:“潘老家庭出身貧困,小時候連鞋都沒得穿。他從小得了‘癩瘡頭’,因為沒錢治病,頭發(fā)全掉光了,后來就落了個‘禿子娃’的稱號……”這些童年的記憶,也給潘老先生著名的“哭腔”奠定了一定的生活基礎。他那細膩、纏綿的唱腔,能讓人感覺到某種心靈的契合。
按照農(nóng)村請戲的規(guī)矩,皮影戲一開腔就得唱一宿,只要有一個人聽就得唱,嗓子不能倒,戲還得唱得有滋有味,不能走神不能打瞌睡。1967年,潘京樂到下廟鄉(xiāng)演戲,正演著突然大雨滂沱,轉(zhuǎn)眼間戲臺子就被淹了半截,臺下的觀眾跑得就剩了幾個人,但他堅持唱到最后。
重振皮影待后生
看到許多熱愛皮影、擅長表演皮影的老人一個個都走了,潘老十分感慨。陪同記者采訪的華縣文化局負責人嘆了一口氣:“潘老是皮影戲的活化石,他要再一走,好多戲就永遠失傳了。”潘老說,他上世紀50年代就創(chuàng)辦的光藝社再也不演戲了,這個曾是華縣四大皮影社之一的戲社現(xiàn)在只剩下潘老一個“光桿司令”了。潘老現(xiàn)在再演戲,也只是被別的皮影社借用而已。
在潘老的家里,記者看到,昏暗的土房里有一張大土炕,一床薄薄的單人被褥孤零零地鋪在中間,他的老伴兒早已于20多年前離開人世。潘京樂告訴記者:“我有一個徒弟,很多年輕人都想和我學,但怎么帶呢?我剛學戲的時候,一個月30天幾乎天天有戲,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演出的市場了,年輕人學了也沒有機會唱。”說著,老人深深地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