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莫“疑心”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率: 發(fā)布: 2013-3-31
孩子明明沒有心理問題,可是家長看到孩子情緒不好、不愿與自己交流、做事沒有目標,就認為孩子心理有病,求助心理門診。
孩子明明沒有心理問題,可是家長看到孩子情緒不好、不愿與自己交流、做事沒有目標,就認為孩子心理有病,求助心理門診。這類家長的“疑心病”日趨普遍,已經占到青少年心理門診的五分之一左右。
天津亞健康康復中心副主任醫(yī)師陳復平最近接待了一家3口———一個大學三年級女生的媽媽、姨媽和姥爺。他們搶著訴說:這個女生很聰明,順利考入名牌大學,可是現(xiàn)在對什么都沒興趣,在學校沒有朋友,回家后與家長的話越來越少。而且她從不干活,也不關心家人,不好好上課,甚至還出現(xiàn)了考試不及格。一家人非常著急,所以先偷偷到醫(yī)院咨詢,孩子是不是患了某種心理疾病,不然為什么表現(xiàn)這么冷漠、頹廢。經詳細詢問,陳復平副主任醫(yī)師得出結論,孩子沒有問題,只是家長教育方法不對,從小過分干預孩子的成長和日常生活學習,慢慢形成孩子沒有任何責任感,也沒有什么同情心。
陳復平說,這種現(xiàn)象很普遍,孩子明明沒有心理問題,家長在管理無力或說教無效的情況下,就認為孩子“有病”。陳分析原因說,現(xiàn)在媒體關于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報道較多,導致家長對此敏感。
更根本的問題是,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成長特點。十幾歲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內分泌不穩(wěn)定,情緒也不穩(wěn)定,其生理特點決定了這段時間孩子性格表現(xiàn)多變。
另外,就是從小的教養(yǎng)問題,F(xiàn)在的孩子從小被管束、溺愛得太多。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出現(xiàn)意外,過多限制孩子行為,在嬰幼兒期就不讓孩子碰這個、拿那個,長此以往,不僅扼制了兒童的好奇心和喜歡勞動的天性,還容易培養(yǎng)出一個凡事伸手的孩子。家長過多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也使孩子沒有需要的渴望,認為所有物質的得來都是理所應當的,繼而發(fā)展為沒有上進心。
據了解,現(xiàn)在青少年心理咨詢人數接近心理門診總量的40%,主要是健康中的心理問題和亞健康中的心理問題,極少一部分是高度焦慮、抑郁、強迫等類型的心理疾病。
閱讀上一篇:好媽媽更易幫孩子樹立自信
閱讀下一篇:賞識教育伴隨孩子成長
- 武漢新東方舞動奇跡夏令營 街舞高手?嘻哈達人?學習跳舞兩不誤?這個暑假,英語炫舞營將帶你體驗時尚的街舞培訓,輕松活潑的英語課堂,頭腦風暴式的涂鴉diy,……
- 武漢泡泡歡樂口語夏令營 泡泡少兒口語夏令營整合生活用語,結合情景話題,全面突擊英語聽說,實現(xiàn)無阻礙口語交流!幫助孩子適應全英文課堂指令,掌握基本交……
- 武漢泡泡小升初銜接營 主要針對小學五六年級想系統(tǒng)學習小學英語知識的學員,初一在讀想補充學習英語知識的學員,該課程系統(tǒng)學習小學階段詞匯、句型,針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