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近一次不開心就是前幾天,我發(fā)現(xiàn)我兒子屏蔽了我,我想說我的親子關(guān)系竟然還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沒想到毒舌高手傅首爾也碰壁了,對自己親子關(guān)系一向很自信的傅首爾,因為被兒子屏蔽有點懷疑自己了。
01 被兒子屏蔽朋友圈,別懷疑,要習(xí)慣!
傅首爾在社交平臺感慨道:
做媽媽就是才剛剛學(xué)會和兒童相處,他就“咻”長大了,于是又得琢磨怎么和青少年相處。
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
傅首爾的兒子過生日,她就帶著一群朋友為兒子慶生,期間朋友們幫忙吹蠟燭,場面也很熱鬧。
這頭老媽費盡心思,另一頭的兒子卻并不領(lǐng)情。
生日會結(jié)束后,兒子發(fā)了一條朋友圈,感謝這一年來許多人的陪伴,卻壓根沒有提到父母。
更讓媽媽傷心的是,從朋友的口中才得知,兒子的朋友圈竟然屏蔽了自己。
遇到這種情況,傅首爾都不禁自我懷疑:“我第一反應(yīng)是難道我不值得你感謝嗎?”
一向?qū)τH子關(guān)系頗為自信的傅首爾感覺很受傷,沒想到一向親密無間的母子有一天也會有了隔膜。
后來傅首爾問了兒子原因,兒子對她說:“媽媽,我不喜歡被過度關(guān)注。”
同樣是給孩子過生日,演員黃磊孫莉給大女兒多多是這么慶祝她16歲生日的。
孫莉用小作文的方式回憶了往年給多多慶生時熱鬧的場景,而今的16歲,孫莉這么描述“這一次你的生日,你決定和幾個要好的同學(xué)一起過,我們之負(fù)責(zé)接送,點餐,還有買單。”
很明顯,16歲的多多開始渴望走出父母的懷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想做的事情。
黃磊和孫莉也是全力支持多多的選擇,他們也在找尋另一種新的方式和多多共度生日。
更重要的是,身為父母的他們明白,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脫離父母的懷抱,這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就像一位網(wǎng)友的評論所說:“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后學(xué)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wù)。”
照顧孩子長大是每個父母的職責(zé),大部分的父母都能做得很好,然而難在如何與孩子逐漸分分離的方式方法,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得到的。
作為家長得接受,子女最親密的人終將從父母變成他們的朋友,配偶或者孩子。
以孩子的角度出發(fā)給予愛,不是以愛之名去做父母。
02.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作為家長總是會習(xí)慣性地站在成人的立場上去待人處事,卻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所以常常會把孩子視為自己的附屬品,往往忽視了孩子是作為獨立個體存在的人;并且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孩子年紀(jì)小,什么都不懂,父母說什么孩子就該做什么。
就在父母的各種自以為是之間,孩子的參與權(quán)、話語權(quán)、選擇權(quán)等,被父母忽視或遺忘了,家里的決策,大到選學(xué)校、選興趣班,小到吃飯、穿衣,全都由父母來決定。
久而久之,有的孩子習(xí)慣了事事由爸媽拿主意,自己毫無主見;有的孩子變得叛逆,也就成了大人眼中不聽話的孩子。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存在,不是“小大人”,不是成人的附屬品,而是獨立的個體。
作家劉墉曾說:“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是你生命的延伸,但不是你身體的一部分。”
為人父母,要學(xué)會放手和尊重,和孩子明晰“事物”的界限感,孩子才能獨立自主,快速成長。
即使在成長中,他們摔跤、走彎路,遇到挫折,這也是必經(jīng)的磨礪。
父母用愛的名義,剝奪孩子的成長,綁架孩子的人生。
這樣沒有界限感的親子關(guān)系,才是最大的災(zāi)難。
03.學(xué)會放手,孩子才能真正長大
冬奧會兩金一銀得主谷愛凌在自由式滑雪大跳臺賽后透露,最后一跳是自己執(zhí)意上的難度。
在第二跳結(jié)束之后,谷愛凌的成績位列第二,她決定冒險嘗試世上只有一位女子完成的1620這個動作,沖刺金牌。
同時谷愛凌給母親打了電話希望得到她的支持,但是母親給出了不同意見,拿到一枚獎牌也未嘗不可,畢竟這不是谷愛凌的強項。
谷愛凌卻說:“不要,我要做1620。”
母親谷燕說:“ok,這是你的比賽,那就好好享受它 。”
正因為有了谷愛凌的堅持,母親谷燕的相信與支持,最終才有了金牌的出現(xiàn)。
適當(dāng)?shù)奶岢鼋ㄗh,最后把選擇權(quán)留給孩子。
對孩子充分信任,父母舍得放手,孩子才有機會自己做主,才能體會到自我管理的樂趣。
谷愛凌在紀(jì)錄片中也有說道:“對不起別的媽,但我的媽比你好,是天下最好的媽媽。”
在谷愛凌參加U型槽資格賽時,發(fā)生了一個小插曲,“谷愛凌在人群中找媽媽”。
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天比賽給媽媽打了10個電話都沒有接。
我知道她應(yīng)該在看我的比賽,我跟她說話就感覺像在跟自己說話,她特別懂我的想法。每次比賽的動作都是我自己決定,但是媽媽會給我一些建議,比如加壓和抗壓。她非常尊重我的決定。
孩子承載了父母的期望,大多數(shù)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他們期待的那樣,但孩子可能更希望在相對寬松、給予足夠支持與尊重的環(huán)境下長大。
其實,不管父母和子女的關(guān)系有多好,總有一天會被孩子甩在身后,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
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參與,卻不能代替。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凡事兒童自己能做的應(yīng)該讓他自己做。”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ta終將需要自己去面對諸多風(fēng)雨,終將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長。
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默默陪伴,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