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經(jīng)的“神童”張炘煬再次成為熱搜人物
智商140+、10歲進入大學、13歲考上碩士、16歲攻讀博士
一直以來,張炘煬的成長伴隨著無數(shù)關(guān)注,人們對他的評價總是或褒或貶,充滿爭議
這個1995年出生的神童,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28歲了, 他的現(xiàn)狀究竟如何呢?
近日,關(guān)于張炘煬的采訪登上了各大網(wǎng)站的熱搜
在大家的想象中,他應該已經(jīng)走上了人生的巔峰,但現(xiàn)實卻讓人大跌眼鏡。
鏡頭中的他身形消瘦、不修邊幅,但相較于曾經(jīng)的目空一切,如今已經(jīng)多了幾分佛系的成熟。
談及現(xiàn)狀,張炘煬坦然表示:“挺好的,現(xiàn)在卡里還有幾千塊錢,父母每過兩三個月會打一萬多塊給我”
在如今的社會下,這種啃老的行為一般是羞于言表的,但張炘煬卻顯得很坦然,他覺得自己沒必要做一些無謂的事情。
從曾經(jīng)的神童到如今的啃老一族,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如此大的轉(zhuǎn)變?
#01
1995年,張炘煬出生于遼寧盤錦,父親在街道辦工作,母親是老師,妥妥的“知識分子家庭”。
像很多天才一樣,2歲時,張炘煬開始展露出超人的天賦:
僅僅3個月時間,就學會了一千多個漢字,這讓他的父母對未來充滿期待。
為了培養(yǎng)他,父母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甚至十幾年里沒有打開過電視。
所幸,張炘煬的天分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
剛滿5歲,就被父母托熟人送入小學,只讀了1個月1年級,就跳到了3年級,然后又跳到了5年級。僅用兩年時間,張炘煬就完成了小學的全部課程。
此后,張炘煬更是如同坐上火箭一般“一步快,步步快”,上完初一初二后直接跳到高三,10歲時就參加高考,超出二本線50分。
張炘煬卻不滿自己的成績想要復讀,但父母卻為了名頭不同意復讀,最終他選擇了妥協(xié),在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涯。
年僅10歲的大學生,使得張炘煬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連帶他的父母也成了全國父母的榜樣,無數(shù)人前來取經(jīng)。
但張炘煬開掛式的求學之旅還未結(jié)束,13歲考入北京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想讓他去德國留學,但要等到14歲才可以去德國,父母不愿意浪費這寶貴的一年,導致計劃最終作廢。
他在16歲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為博士生,一路高歌猛進,前途不可限量。
但張炘煬看似前途無量的人生背后,其實早已埋下了重重隱患。
回顧張炘煬的人生軌跡,你會發(fā)現(xiàn),他很小就有自主意識了,但是沒有任何決定權(quán),無論是選擇學校還是日常生活的瑣事,一切都是父母在背后操持。
進入大學后,張炘煬的父親選擇陪讀照顧他,事無巨細都替他安排得井井有條。
隨著張炘煬考入碩士進入青春期后,父母的包辦終于引發(fā)了他的不滿,在張炘煬的強烈要求下,他開始了獨立的求學生涯
然而,由于一直專注于學業(yè),長時間與同齡人脫節(jié),張炘煬的心智發(fā)展并不成熟,他的言論常常令人感到不適。
比如他總把“我想要成為王者,要不然就沒有地位可言”掛在嘴邊,還公開發(fā)表過“白領對北京毫無建設卻占著資源”、“有錢人不一定有素質(zhì),但沒錢人一定沒素質(zhì)”、“北京必須限制外地人”等奇葩言論。
同時,他還迷戀上了網(wǎng)絡游戲,許多課程因此被擱置,學習成績急劇下滑。
博士畢業(yè)后,張炘煬曾在老家一所中學擔任數(shù)學老師,此后又前往寧夏師范學院擔任講師。
然而,對于從未經(jīng)歷過社會磨礪的他來說,面對身份落差所帶來的不適,他最終選擇了辭職。
張炘煬表示,現(xiàn)在他的銀行卡里只剩下幾千塊錢,但他并不愿意給別人打工,這樣就不必看別人的臉色,如今他對于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非常滿意。
#02
通過張炘煬的人生經(jīng)歷,其實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張炘煬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帶有濃厚的“拔苗助長”的特點,導致他的心理發(fā)育和性格塑造并未能達到同齡人的水平。
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他的父母包攬了生活瑣事,甚至在大學期間,張爸還選擇辭職陪讀。
然而,這種方式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引發(fā)了反噬。由于與同齡人接觸較少,他的社交能力和人格發(fā)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雖然張炘煬的智商足夠高,但打下的基礎卻并不牢固,他本可以進入理想的本科院校,甚至有機會前往德國深造,取得更為卓越的成就。
但他的父親卻執(zhí)著于追求虛名,讓兒子永遠當“第一”,從最開始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還是后來的碩士生、博士生,都是如此。
而這或許也是張炘煬如今徹底躺平擺爛,選擇啃老的直接原因:
如今,張炘煬之所以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直接原因在于他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的過度控制。
#03
每個孩子都有其固有的成長規(guī)律,即便是神童,也經(jīng)不起父母的過度干預,張炘煬的經(jīng)歷,需要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
教育應該是全面的,過于急功近利只會導致根基的營養(yǎng)不良。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搶跑獲得的暫時性領先,其實對孩子并沒有太多意義。
許多父母追求控制一切,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實際上剝奪了孩子做出選擇的權(quán)利。
孩子成長的過程本質(zhì)上是一個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遭遇挫折、碰壁都是孩子做出決策、逐漸成熟的機會。
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學會放手和成全,將選擇的權(quán)利還給他們。
我們應該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而非僅僅的孩子。
在教育他們時,要意識到他們是獨立的個體,而非我們的附屬品。
真正的愛建立在尊重之上,而非控制之下。
父母賦予孩子生命,并不意味著可以掌控他們的人生。
真正的父母之愛應該是在合適的時機放手讓他們自由選擇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