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為媽媽后,孩子就是最大的軟肋。
近日,《朋友請聽好2》開播,節(jié)目以電話的形式收集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分享與傾聽現(xiàn)代都市人的故事和情緒。
有關(guān)職場、家庭、夢想......每一個人都能從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里,看到自己的縮影,或迷茫、或欣喜、或感動。
而關(guān)于新手媽媽的話題更是引起無數(shù)人的共鳴和討論,尤其是孩子上學后,如若孩子遇到問題,如何與老師溝通,也成為當代父母無法逃避的一個問題。
1、女兒被幼兒園老師“威脅扔垃圾桶”
當軟軟糯糯的小團子,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許多老母親的心中都忍不住泛酸。
這不僅是親子分離的時刻,更是孩子剝離家庭,走進集體的開始,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
然而,脫離父母的懷抱,小崽崽能否適應環(huán)境?是否會被欺負?想爸爸媽媽了怎么辦?
這些都是困擾很多父母的重要方面,因而家校溝通就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朋友請聽好2》中,有聽眾來訪,稱發(fā)現(xiàn)自家小朋友從學?;貋砗?,身上出現(xiàn)了紅點,跟老師溝通也沒弄明白原因,焦急之下,就放了錄音筆,結(jié)果當天就被老師發(fā)現(xiàn)了。
孩子在校遇到問題,如何與老師溝通,成為現(xiàn)下很多80、90后父母遇到的棘手問題。
作為育有三個女兒的謝娜,講述了關(guān)于自己女兒的經(jīng)歷。
有一次,女兒從幼兒園回來,對著自己哭訴道:“我不能哭,因為哭的話,就會(被)扔進垃圾桶。”
聽到這句話,謝娜首先是感到驚愕和生氣,她說:“怎么會說出這種話?”
然而,她并沒有任由自己胡思亂想,而是直接找老師聊了聊。
原來,是因為孩子上學之后一直想念爸爸媽媽,就一直哭,哭著哭著又吃了飯,她就吐了。
然后老師把她帶到垃圾桶旁邊,說:“吐的話,要在垃圾桶這里吐。”
事情到這,也就一目了然。
小孩子的表達不清,有時候會傳遞一個錯誤而可怕的信息,而一旦這個信息成為家校之間的閉環(huán),就會彼此產(chǎn)生隔閡和誤會,夾在中間的孩子就會遭受來自多方的壓力。
這對于孩子的身心成長,都是極其不利的。
正確的家校溝通,是學校不唱獨角戲,家長有意識的配合和參與,齊心共育。只有“雙向奔赴”,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教育力。
2、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孩子的行為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生活和成長的基本環(huán)境。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品格的形成。
學校是孩子的小社會,他們在其中受到的挫折、挑戰(zhàn)、委屈,都是孩子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如何將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學校教育和生動、現(xiàn)實性強的家庭教育相連接,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父母在其中擔任的角色,不言而喻。
單純與老師溝通,并不難。難的是如果孩子遭受老師不公正待遇時,該怎樣更好的處理。
許多老師不打孩子、不罵孩子、不體罰孩子,但他們?yōu)榱颂岣哒衩@發(fā)聵的教育效果,卻不停地諷刺、挖苦孩子。
不用硬暴力,卻用軟暴力。比如用有老師對學生說,這道題只有豬腦子的同學才會做錯等等。
用這種冷諷熱嘲的話,來否定、證明一個孩子,更有甚者,采取孤立的形式,來斷掉孩子和集體的聯(lián)系。
與此同時,還要跟家長告狀,向父母施壓,破壞孩子跟父母的聯(lián)系。致使孩子斷掉和家庭的連接,成了精神上的孤兒。
在失去了和同學之間的良好關(guān)系、失去了老師的認可、失去了家長的認可,也會慢慢失去自信、失去希望,只能默默承受,繼而在懦弱和抑郁中,形成自己的人生底氣。
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著孩子的行為。孩子所需要的愛,從來不參雜社會的人情世故。
在《小舍得》中,佟大為飾演的爸爸夏君山,因不贊同老師的教育理念而與其爭辯,卻不料老師一句“你女兒歡歡腦袋不靈光”而炸毛,一向好脾氣的他也跟老師“動手”了。
事后,在調(diào)解中,君山覺得打架可以翻篇,但是這位數(shù)學老師必須給歡歡道歉。
盡管歡歡覺得打架不對,但在她心中,爸爸一直是最棒的。
父母站在孩子身邊支持他,便是孩子人生路上最大的底氣,會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勇敢地面對成長中的困境和挫折。
父母如何處理孩子與學校的矛盾,就是孩子以后如何處理人生矛盾的參照。
父母的態(tài)度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3、良好的家校溝通,是助力孩子成長的基石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工作。”
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礎(chǔ)上的,而家庭教育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科學。
只有當兩者更加緊密、有效的連接,才能發(fā)揮對孩子最大的教育價值。
互相尊重,是第一原則。
在家校溝通的過程中,老師與家長的地位是平等的,因而要懂得尊重待人。
家長為人父母,或許沒有太過于專業(yè)的理論,但也會有適當獨特的見解,因而教師不應該是抱著下命令、責罵的口吻,而是應該以平等、謙虛的態(tài)度去對待。
不論是班級事務還是學校安排的工作,與家長的溝通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存在著一定的信息誤差和認知差異,這時候就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提前溝通。
一方面可以讓家長明白事態(tài)的嚴重性,了解學校意圖,另一方面可以讓家長有思想準備,理解老師的做法。
家校的溝通不僅僅是告知,還要秉持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調(diào)整事情的發(fā)展方向。
只有在良性的雙向互動下,才能使得家校溝通更有效有力。
為孩子捍衛(wèi)好堅實的保護線。
與老師溝通孩子的在校情況,并不意味著犧牲孩子的信任。
家校溝通時,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了親子關(guān)系之間親密信任度的走向。
當孩子遭遇批評和指責時,會有委屈、憤怒、傷心等不良情緒。
這時父母要做的是安慰孩子的情緒,而不是首先指責“為什么老師老批評你,而不批評別人?你怎么老惹事啊?以后別惹是生非!”
及時安撫孩子,弄清楚事情的真實情況,不只聽孩子的一面之詞,多和老師溝通,了解事情的真實經(jīng)過。
如果是誤會,就和孩子做思想工作,盡快消除誤會,消除孩子心中的芥蒂,安穩(wěn)孩子的情緒,把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降到最低。
如果是老師的不公正待遇,更需要父母及時出面,和老師溝通,而不是讓孩子默默承受著一切。
家校溝通中,家長保持自己的態(tài)度,珍惜孩子的信任,才是最好的“秘笈”。
老師和家長是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雙槳。
只有雙槳步調(diào)一致,雙方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關(guān)系,多一些包容和體諒,多一些溝通和真誠,少一些摩擦,少一些“誤會”,才能真正的受益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