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得到最好教育,羨慕美式的獨立自主教育,但是又有哪個爸媽舍得放手,還總是要求孩子聽自己的話,從吃飯穿衣到興趣愛好,從別人家的孩子到不爭氣的少年,在家長眼中總是那么不完整,家長希望孩子誠實守信,有責任,有擔當,可是當孩子真正犯錯的時候,卻不以為然的跟別人說著:“他還是個孩子,你跟孩子計較什么”。

教育不是一次虛擬的幻想
讓我們來連線一下中國教育?,F階段的中國教育,跟美國還有很大區(qū)別。中國暫時還沒有這么強烈的階層區(qū)分。
人們對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及整個的內心敘事,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好東西”,以期得到別人的欣賞。這個敘事顯然與現代人常常遇到的考試制度有關,對早熟的中國人來說則與科舉制度有關:好生活、好工作并非是我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是誰看我好,賜予我的。
這種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思維本質上是被動的——外界喜歡什么,我就變成什么。永遠是我去適應別人,而不敢讓別人來適應我。一定要進名校、一定要進好公司、一定要得到好崗位。人與人之間攀比的,也都是這些外部光環(huán)的“加持”。
如果有人憑借自己的能力開創(chuàng)了事業(yè),則多數人不會對他表示羨慕、與他攀比,而是把他當成跟自己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并尋求借他的光,比如為他打工。
日常文化和正統(tǒng)教育中,很少有“怎么主動選擇、怎么審美,怎么根據自己的意圖改變世界”這樣的討論,“主人翁”精神只不過是句漂亮的空話。比如買個房子,本來房子是自己的,應該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裝修、布置,但很多人想的仍然是怎么裝修看起來更有“面子”。人們取悅世界已成習慣。青年導師最愛說一句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干什么?梳妝打扮等著別人來挑選嗎?
人們對“怎么適應別人”研究得很多,對“怎么自己做主”研究得很少。我們看看網上一些所謂的“職場經驗”,對工作、對上級、對同事的各種小心翼翼的算計,動輒得咎的脆弱心態(tài),讓人感覺真是非??蓱z。
這一代中國人的技術很強、性格也隨和,愿意與人合作,但是整體心態(tài)普遍像小孩一樣,有主人翁意識的人物實在太少。
在美國但成績還不是主要問題。
中國一個城市內好學區(qū)和差學區(qū)的區(qū)別僅僅是考試成績高點兒或者低點兒、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多些或者少些,都是“量”的差距,而美國不同學區(qū)的教育卻是“質”的差異。
如果你上greatschools.com之類的網站查一個美國中小學校的綜合評分,網站首先告訴你的是這個學校學生的種族構成,如有多少白人、多少墨西哥裔、多少亞裔等;然后是貧困學生比例,如有多少學生使用了政府資助的免費午餐;最后才是學習成績。
美國是個有嚴重階層區(qū)分的國家,各社區(qū)按房價自然分開,在某種意義上是事實上的種族和貧富隔離。公立中小學的經費主要由所在學區(qū)的房產稅而來,這意味著兩點:
第一,富人區(qū)的學校更有錢,可以請更好的老師、用更好的設備、有更高的教學水平;
第二,學生們其實是在跟自己同階層的人一起上學。
如果你考察美國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那的確比中國上海市學生的差很多。但美國這個平均成績其實是被貧困社區(qū)中的黑人和墨西哥移民拖了后腿。如果你考察美國富裕白人社區(qū)學生的數學成績,可并不比上海學生的差。
階層比分數重要,因為各階層的教學方法和培養(yǎng)目標完全不同。
教育研究者Jean Anyon,曾在20世紀70年代末,全程跟班考察了不同階層的幾個小學的四年級和五年級教學情況,然后在1980年發(fā)表了一篇至今看來都毫不過時的經典論文《社會階層與隱含教案》。
Anyon這項研究所揭示的美國教育體制,也許會讓你感到深深的失望。
Anyon說,哪怕是在四、五年級這個距離起跑線沒多遠的地方,不同階層的學生事實上就已經在為他們將來要從事的一一不同階層的——工作做準備了。正所謂“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普遍停留在非?;A的水平,尤其是理科教育,有些學生甚至到了高中才接觸一元一次方程。也有很多人直到高中才開始學習外語。學生由于基礎教育的水平不同,差距很快拉大。優(yōu)秀的學生9、10年級就開始學微積分,而基礎薄弱的學生高中畢業(yè)時還在學習基礎代數。沒有統(tǒng)一的教育標準,使得中小學教育質量良莠不齊。雖說是把最優(yōu)質的教育留給最優(yōu)秀的學生,但留在底層的孩子卻幾乎被放任自流。
”
家長羨慕美式教育,似乎在美式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充滿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出來的都仿佛像是喬布斯那樣的人物。
但是也有了解情況的人指出,美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其實很差,比如美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是個笑話,還是中國式的嚴格要求比較好。這兩種印象都逐漸成為盲人摸象,其實可以說是各有利弊。
生活爆料
一位生活在中國的美國太太說道:“以前,我總覺得中國人比我們聰明,現在我才知道,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yè)最優(yōu)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呢?他們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然,這樣的教育,也免不了使孩子變得放任自流了。”
幾個嫁了美國丈夫的中國太太也跟我從另外一個角度抱怨過這個問題:“我老公從不幫助孩子做功課,但是,如果孩子出了錯,他也不給孩子正確答案,他會讓孩子再想想,他認為,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不出錯,怎么提高?而且,我如果是老師,孩子學校的老師做什么?”
華裔父母之間總以子女的學習成績?yōu)闃s耀。這與美國主流社會的價值理念有差異。美國父母之間談孩子的學業(yè)不多,而體育、課外活動,學科中遇到的老師的趣聞卻是孩子媽媽之間言談的主題。
中國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很多都有兩面性,在父母和老師面前是一個樣,背著他們又是一個樣。強烈的壓抑下,使他們不由自主地要用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宣泄。比如,在上大學前被家里管制慣了,進入大學之后,就像一只出籠的小鳥失控了。有的會大玩特玩,有的一下子沒有人安排日常生活,不知如何是好。
中國家庭教育到底缺少什么?盡管我們一再強調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多么扎實,美國孩子的數理化有多么差勁,但為什么一旦進入美國社會,那些學業(yè)優(yōu)異的華裔孩子,除了從事科研,做個高級打工白領,大多數都碌碌無為呢?其中原因有許多,部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父母對孩子的強化提高不是永久性的,即使初期超逾別人,但是當大家都起步后,前者的優(yōu)勢就消失了。因為被強壓后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是被動的。
二、中國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得太多,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長大后,孩子不僅失去了創(chuàng)造和想象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
三、中國父母不是愛孩子的真實,而是愛他們希望孩子所要成為的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么做,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從產物。興趣對于大人和孩子同樣重要,想做的事,別人不讓做,他也想做;不想做的事,只會事倍功半。
四、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與你享受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反抗權利,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
·end·
不是美國父母好,中國父母差,而是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我們的視野越來越廣。彼此借鑒,有益無害,美國父母還在向中國父母學習如何管教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