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繡”又稱“露香園顧繡”,中國傳統(tǒng)刺繡工藝之一。
上海夏令營小編整理因為顧繡是上海地區(qū)工藝品中的瑰麗奇葩。起源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上海老城廂的顧氏家族。顧繡因源于明代上海顧名世家而得名。顧名世曾筑園于今黃浦區(qū)露香園路,穿池得一石,有趙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園(今露香園路,即為紀念此園得名)故世稱其家刺繡,為“露香園顧繡”或“顧氏露香園繡”或簡稱“露香園繡”、“顧繡”。它是以名畫為藍本的"畫繡",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藝術(shù)性極高而著稱于世。
據(jù)傳顧氏的繡法出自皇宮大內(nèi),繡品使用的絲線比頭發(fā)還細,針刺纖細如毫毛,配色精妙。繡制時不但要求形似,而且重視表現(xiàn)原作的神韻,且做工精細、技法多變。僅針法就有施、摟、搶、摘、鋪、齊以及套針等數(shù)十種,一幅繡品往往要耗時數(shù)月才能完成。所繡的山水、人物、花鳥均精細無比、栩栩如生,受到官府和民間的廣泛推崇。
明代還先后出現(xiàn)了繆氏、韓希孟和顧蘭玉等"顧繡"名手。韓希孟是顧名世的孫媳,在"顧繡"諸名手中最有代表性。她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素養(yǎng),認為刺繡不應只是衣裙裝飾的從屬物,而應以它的獨特風格,顯示出獨立的藝術(shù)地位。其繡品大多以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的名畫為題材,她充分運用針鋒特技來表現(xiàn)畫面的神韻。所繡人物神采奕奕,呼之欲出。韓希孟的精湛技藝確立了"顧繡"的卓越地位,她的寫真手法對后世仿真繡的發(fā)展具有啟迪作用,蘇繡也受她的影響很大。
到了清代(公元1644~1911年),顧名世的曾孫女顧蘭玉開始設立刺繡作坊,廣收門徙,傳授"顧秀"技法。自此"顧秀"在上海附近地區(qū)流傳開來,民間婦女爭相仿制,商人開設繡莊,收購繡品,顧繡之名傳遍江南。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1年)以后,"顧繡"逐漸衰落,幾至失傳。新中國成立后,這項絕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fā)展。
明代后期,松江府上??h露香園顧繡,為高雅的刺繡藝術(shù),對后世影響很深,清代四大名繡皆得益于顧繡。明代顧繡秘笈主要在于作者的文化藝術(shù)涵養(yǎng)、題材高雅、畫繡合一、用材精細、針法靈活創(chuàng)新、擇日刺繡與鍥而不舍的精神等六要素。以韓希孟為代表的顧繡傳世實物,文化藝術(shù)內(nèi)涵頗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