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讓咨詢顧問主動聯(lián)系你吧!
清華大學夏令營小編了解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健康所下的新定義的內(nèi)容是:“健康乃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完滿(Well-being)的狀態(tài),而不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tài)。”
這種新的定義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健康,而且是心理上的健康,是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對于一個人來說只有當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都處于完滿狀態(tài)時,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與身體健康是直接相關的。我國古代醫(yī)書《皇帝內(nèi)經(jīng)》就有記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說法。可見古人已經(jīng)看到心理與身體的聯(lián)系。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在孩子的飲食營養(yǎng)與清潔方面可以說是已經(jīng)達到了衛(wèi)生的要求,但是卻較少關心孩子們的情緒心理狀態(tài)。我們成人在約同事吃飯、談公事、化解摩擦、調(diào)解矛盾、需要放松的時候還要找些能使心情舒暢,精神放松,情緒愉快的優(yōu)美環(huán)境。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同樣需要幸福、愉快、充滿歡聲笑語環(huán)境的孩子們呢?所以父母要注意一天當中與孩子一起就餐時,孩子的就餐情緒狀態(tài),保證他們在愉快、美好的氣氛中就餐。這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著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巨大作用。因此,筆者認為要保證孩子們在餐桌上的心理健康,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將自己的帶入餐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工作、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就業(yè)機會給人帶來的激烈競爭使許多人都有了“提防”心理,誰也不愿被社會淘汰,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高度的工作壓力,復雜的人際關系使大多數(shù)人很難做到心平氣和。但是父母再緊張、再急也要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孩子不是 “出氣筒”,不是發(fā)泄的對象,尤其在餐桌上更不是。如果孩子長期在一種不愉快,不和諧的心理情緒中就餐,不僅會嚴重影響到他的心理健康,還會影響到孩子在生理上的健康發(fā)育。
孩子在成長的早期階段是屬于身心發(fā)育時期,一旦影響到他正常的情緒狀態(tài),孩子對就餐失去欲望,他們寧愿撒謊說肚子不餓或者不想吃之類的話語,也不愿意在吃飯的時候被父母指來說去。孩子其實非常厭倦父母的不恰當教訓,久而久之,父母就制造了孩子不愿吃飯、不想吃飯、也不喜歡和爸爸媽媽接近的局面。
2.避免孩子帶著情緒就餐
我非常欣賞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赫·斯賓塞(Herbert·Spencer)的快樂教育。“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下學習最有效。”斯賓塞認為家庭能夠給孩子帶來快樂的力量。他言道:“家庭共聚的時間是最神圣的。”當小斯賓塞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劍橋大學的時候,他問小斯賓塞: “你生活中最美好的生活片段是什么?”小斯賓塞回答道:“是每天晚上我們聚在餐桌前,一起祈禱、一起閑聊的時候。”這已說明了和諧、快樂的就餐時刻對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
孩子們由于年小,不容易分辨青紅皂白,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父母在就餐前,要注意觀察孩子是否有過于興奮、緊張、憂傷、急躁或煩悶等心理情緒。如果孩子剛從事過激烈的運動,肯定會心跳加快,過于興奮。若讓孩子立刻就餐,或多或少會影響孩子的食欲,很難進入正常狀態(tài)。所以父母必須在進餐前 15-20分鐘內(nèi)讓孩子停止運動,使他恢復激烈、激動的心態(tài),確保在平靜,和氣的狀態(tài)下就餐。此外,年幼的孩子有時也會因與小朋友發(fā)生矛盾而心情不愉快,悶悶不樂。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也應以敏銳的洞察力去摸清孩子不快樂的原因,積極引導,在就餐前讓他順利地走出不愉快的狀態(tài),讓孩子的情緒恢復平衡、愉悅,使他們在沒有任何煩惱,心情舒暢、快樂的狀態(tài)下進餐。這樣即使只給他吃了一個饅頭,喝了一小杯白開水,也會使他感覺到這是一頓難得的美味佳肴,永遠難忘。這就是心情快樂的魅力。
3.避免餐桌變成夫妻的“聊天室”
“吃你的,別管我們”,“大人說話影響你什么”,“我們在說自己的,你自己吃吧”,“吃完了?那就去做作業(yè)”……父母往往把就餐時間當作彼此傾訴、互相說說單位的事情,自己在工作上遇到了什么問題,誰誰誰對自己怎么樣了,同事家里發(fā)生什么了等瑣碎事情的“聊天室”。他們只顧彼此,不注意身邊有個也需要傾訴,也需要關心的家庭一分子。事實上,孩子的心中希望爸爸媽媽能夠和他一起談談心、說說話、聊聊天。他們特別需要通過與父母的交流,來獲得很多自己無法揭開的“謎”的答案,或者找到一些辣手問題的解決辦法。他們很珍惜與父母一起共餐的時間。因此,家庭就餐時間不應只是兩個人的“聊天室”,而應該是三個人的 “聊天室”。
4.避免餐桌成為電視劇場
首先,邊吃飯邊看電視保證不了孩子在吃飯時的身心健康。電視節(jié)目本來就豐富多彩、多種多樣,忽而使人精神緊張,忽而使人情緒興奮,忽而使人跟著角色傷感流淚。在這種起伏不平的情緒狀態(tài)下就餐,很容易影響整個餐桌氣氛。如果對節(jié)目中的某一個問題一家人態(tài)度不一致,那就更加保不準會發(fā)生什么了。所以,讓餐桌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餐桌。
其次,難以保證就餐時間的情感交流。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中有一句話:“珍惜全家一起用餐的時光。”筆者作為一位愛兒童、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普通教師,向全社會的父母們高呼——用餐時間不僅僅是全家一起共進豐富美味的時間,也是全家彼此閑聊,進行情感交流的黃金時光。希望爸爸媽媽們讓餐桌成為彼此加深理解,彼此增加信任,彼此鼓勵,彼此成為最佳模范的好時光,用心去珍惜它。
我還要再對父母們說聲:為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育和發(fā)展,使他們活潑、機靈、幸福,不要在餐桌上對孩子進行所謂的“教育”,不要使餐桌變成“孩子過錯總結(jié)會”、“家長出氣會”、“孩子自我批評檢討會”、“夫妻約會”……不要讓孩子再滿腹委屈,淚流滿面,邊抽泣邊咽食。為此,父母要特別慎重孩子們餐桌上的心理健康。
閱讀上一篇:一位中學生給父母的十二條建議
閱讀下一篇:清華大學夏令營的教師隊伍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