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自我意識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后,會逐漸喜歡在有意無意橫向比較中確認自己的本事和價值,這就是競爭意識來源。所以,“好勝心”對于這個時期孩子來說,應(yīng)該說就是一種本能。當然,孩子喜歡爭強好勝還可能是因為家長不經(jīng)意間給了他們這樣的暗示,即孩子表現(xiàn)好就高興,表現(xiàn)不好就不高興,以成敗論獎賞,久而久之,就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覺:爸爸媽媽只會喜歡表現(xiàn)最好的我,如果我輸給別人,他們可能就不喜歡我了。于是,孩子便出現(xiàn)為討爸爸媽媽歡心而好勝的行為。
智新超越對策建議:
1、家長認識到好勝行為在某個年齡階段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時應(yīng)對孩子進行適當引導,讓孩子的好勝心向著健康方向發(fā)展。日常生活中,家長在跟孩子互動時,時刻檢視自己行為反應(yīng),不要過分在意他輸贏,否則就可能“逼”出一個好勝孩子。
2、如果孩子已出現(xiàn)了過分好勝的習慣,正確做法并不是禁止孩子競爭,而是讓孩子明白失敗并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孩子和別人玩“扳手勁兒”失敗了,你可以這樣安慰他:“雖然你的手勁不如××大,但跳得比他高??!”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可能事事都比別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論成敗,自己都是父母最愛的那個小孩。
3、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還可以有意創(chuàng)造一些教育契機。比如,在跟孩子比賽時故意輸?shù)?,然后學著孩子的樣子生氣地罷工并說些“輸了,不玩了,真沒勁兒”之類的話。如果孩子反過來懇求繼續(xù)玩,則在繼續(xù)玩的時候贏他,觀察他輸了之后的反應(yīng)。如果他輸了像平時一樣不開心甚至罷工,就引導孩子反思剛才父母輸了罷工時他作為贏家的所思所想,并借機給他講“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輸了能夠做到繼續(xù)努力,就借機表揚他“輸?shù)闷?rdquo;的勇氣,然后,家長在接下來的游戲中故意讓他贏,進一步引導他體驗“輸了并不可怕,只要不放棄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與同伴交往或閱讀繪本、觀看碟片的過程中,也可以隨機滲入相應(yīng)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漸漸明白最重要的是游戲或交往本身的快樂,而非誰強誰弱這個結(jié)果。
4、必要時,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成功、成績的反應(yīng),強化對其“輸?shù)闷?rdquo;之行為的肯定。當然,這要把握一個度,不要矯枉過正,否則,孩子果真一點兒競爭意識都沒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孩子的好勝通常是特定年齡階段的正常表現(xiàn),無須大驚小怪,但要細心體察,善于從表面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本質(zhì),對癥下藥。另外,在特定年齡階段孩子都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建議家長不要對改善對
閱讀上一篇:夏令營建議從多角度賞識讓孩子
閱讀下一篇:智新超越教育夏令營亮點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