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袁枚,清朝詩歌中誰寫得最好呢?袁枚反問他《詩經(jīng)》有三百余首詩,你認(rèn)為哪首最好呢?那人回答不上來。袁枚于是對他說:“詩如天生花卉,春蘭秋菊,各有一時(shí)之秀。”詩歌正如不同季節(jié)里五顏六色的花兒一樣,各有其妖嬈的姿態(tài)。所謂各花入各眼。只要詩歌的音韻情趣,“能動人心目”的,就是好詩,無所謂第一第二。
又有人問袁枚,杜甫不喜歡陶淵明的詩,歐陽修又不喜歡杜甫的詩,這是什么原因呢?袁枚說,人與人的性情各異,詩歌的風(fēng)格也不同,所以他們不相合。接著他引用元稹的話,“鳥不走,馬不飛,不相能,胡相譏?”鳥不能行走,馬不能飛翔,他們的才能不一樣,為什么要互相譏諷呢?
其實(shí),世間萬物各有利弊,各有長短,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這正如莎士比亞所說:“鞋匠的釘錘,裁縫的針線,漁夫的網(wǎng),畫師的筆,各人有各人的司職。”中國人也有諸多類似的感悟,“堅(jiān)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駿馬能歷險(xiǎn),犁田不如牛”;“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等等。
每個(gè)人心里都開著一朵別樣的花,這花各有千秋,不分軒輊。就像袁枚所言:春蘭秋菊,各有一時(shí)之秀。物如此,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