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吳橋高田莊,在當地并不出名,是個偏僻小村。日常,人們除了種地,就是練雜技、演雜技。記得小時候,每天早晨、晚上,院里、地里、灣邊上凈是練功的,小學生在學校也練。下了課,孩子們就仨一伙、五一群地練翻跟斗、樹直溜。我上小學的時候,教室北墻根底下和東邊的院墻下面常常是一排一大溜,雙手一扶地、頭朝下,腳就上了墻,練倒立,看誰堅持時間長。孩子們從三四歲就開始練功,不然大了腰就硬了,練功會費好大勁。
人們練功的花樣很多,頂碗、耍鋼叉,三把刀、水流星,還有魔術。我小時候最愛看練鋼叉的。馬家院的馬三爺是練鋼叉的好手,別看他長得瘦,功夫全村數第一。冬天光著脊梁,鋼叉練起來“嘩啦嘩啦”直響,鋼叉在身上滾來滾去,上下翻飛,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他兒子也練,一開始凈往地下掉,后來也練得“嘩嘩”直響,用手一彈,叉飛老高,不到三十歲就成了雜技行里的高手。要說頂碗,就是練個準勁兒,用腳背向上一踢,碗就落在頭上,一個接一個,有的能頂十幾個。用的碗,都是搪瓷碗,外面瓷掉了,里面是鐵皮的,不怕摔。
村里人平常在家種地、練功,一到秋后農活不忙了,就自由結合,外出耍藝掙錢。耍一冬天,掙點口糧錢,到年底回來過年;也有在外過年的,等到來年春天,農活忙了才趕回家來。
外出耍手藝掙錢,都帶著道具,有的還牽著猴子、小狗。第一是有它們的節(jié)目,第二也為了多吸引觀眾。銅鑼一響,人們都來了,用猴子打圓場子,就開始演出。猴子的演出往往引得人們哄堂大笑,這是孩子們最愿意看的節(jié)目。
表演的猴子有的是買來的,有的是從東北逮來的。老人們說,去東北逮猴子時,先挖一個大窖,上面蓋頂,留一個天窗,窖里放上吃的,吸引猴子來。有時好幾天也沒有猴子,只要一有猴子出現,它們就會領著伙伴們慢慢進入窖內找食吃,這時人們突然用罩子把猴子逮住,只逮小的,因為大的不好馴養(yǎng)。
過去,我聽奶奶說,我們村曾經喂過八只狗熊。有時狗熊掙斷了鐵鏈子,自己跑出來,主人家趕緊圍著村子大喊:“黑子跑了,黑子跑了!”但是從沒聽說傷著人。
村里的雜技藝人不光到外地演出掙錢,逢年過節(jié),也會在本村演上幾天。
現在,我的老家吳橋縣被譽為雜技之鄉(xiāng),名符其實。吳橋的雜技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贊許,而且成為世界雜技藝術的搖籃,我作為吳橋人感到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