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每天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要同各種人接觸,在見面時行使正確而優(yōu)雅的見面禮,會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時也顯示出你優(yōu)雅的氣質。
一、握手禮
握手禮是在一切交際場合最常使用、適應范圍最廣泛的見面致意禮節(jié)。它表示致意、親近、友好、寒暄、道別、祝賀、感謝、慰問等多種含義,從握手中,往往可以了解一個人的情緒和意向,還可以推斷一個人的性格和感情。有時握手比語言更充滿情感。
(一)握手禮行使的場合
迎接客人到來時;
當你被介紹與人認識時;
久別重逢時;
社交場合突遇熟人時;
拜訪告辭時;
送別客人時;
別人向自己祝賀、贈禮時;
拜托別人時;
別人幫助自己時,等等。
(二)握手禮行使的規(guī)則
行握手禮時有先后次序之分。握手的先后次序主要是為了尊重對方的需要。其次序主要根據(jù)握手人雙方所處的社會地位、身份、性別和各種條件來確定。
1.兩人之間握手的次序是:上級在先,長輩在先,女性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級、晚輩、男性、客人應先問候,見對方伸出手后,再伸手與他相握。在上級、長輩面前不可冒然先伸手。若兩人之間身份、年齡、職務都相仿,則先伸手為禮貌
2.如男女初次見面,女方可以不與男方握手,互致點頭禮即可;若接待來賓,不論男女,女主人都要主動伸手表示歡迎,男主人也可對女賓先伸手表示歡迎。
3. 如一人與多人握手時,應是先上級、后下級,先長輩、后晚輩,先主人、后客人,先女性、后男性。
4.若一方忽略了握手的先后次序,先伸出了手,對方應立即回握,以免發(fā)生尷尬。
(三)握手禮行使的正確姿勢
標準的握手方式是:握手時,兩人相距約一步,上身稍前側,伸出右手,四指并攏拇指張開,兩人的手掌與地面垂直相握,上下輕搖,一般二三秒為宜,握手時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或簡單地用言語致意、寒暄。
(四)握手禮的體態(tài)語
握手的具體樣式是千差萬別的。了解一些握手的典型樣式,既有助于我們通過握手了解交際對方的性格、情感狀況、待人接物的基本態(tài)度等;也有助于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根據(jù)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象去自覺地應用各種具體的樣式。
1.謙恭式握手。又稱“乞討式”握手,順從型握手。即掌心向上或向左上的手勢與對方握手。用這種方式握手的人往往性格懦弱,處于被動地位,又可能處世比較民主、謙和、平易近人,對對方比較尊重、敬仰、甚至有幾分畏懼。這種人往往易改變自己的看法,不固執(zhí),愿意受對方支配。
2. 支配式握手。又稱“控制式”握手,用掌心向下或向左下的姿勢握住對方的手。以這種方式握手的人想表達自己的優(yōu)勢、主動、傲慢或支配地位。這種人一般來說說話干凈利索、辦事果斷、高度自信,凡是一經(jīng)決定,就很難改變觀點,作風不大民主,在交際雙方社會地位差距較大時,社會地位較高的一方易采用這種方式與對方握手。
3.無力型握手。又稱“死魚式”握手,握手時伸出一只無力度的手,給人的感覺象是握住一條死魚。這種人的特點如不是生性懦弱,就是對人冷漠無情,待人接物消極傲慢。
4.“手套式”握手。握手時用雙手握住對方的右手,既可表示對對方更加尊重、親切,也可表示更加感激、有求于人之意。但這種握手方式最好不要用在初見幾次面的人身上,以免讓對方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5.抓指尖握手。握手時不是兩手的虎口相觸對握,而是有意或無意地只捏住對方的幾個手指或手指尖部。女性與男性握手時,為了表示自己的矜持與穩(wěn)重,常采取這種方式。如果是同性別的人之間這樣握手,就顯得有幾分冷淡與生疏。
6.施舍型握手。即在行握手禮的時候只伸出四個手指與他人相握,表明此人缺乏修養(yǎng)、傲慢、不平易近人。(歐洲中世紀時期的貴婦人與紳士之間的握手除外)
另外,當對方久久地、強有力地握著你的手,且邊握手邊搖動,說明他對你的感情是真摯而熱烈的。當對方握你手時連手指都不愿彎曲,只例行公事式地敷衍一下,說明對方對你的感情是冷淡的。當你還沒把話說完時對方就把手伸出來,說明你的話對他不感興趣,應盡快結束談話。
(五)握手時的注意點
行握手禮時要注意力集中,不要左顧右盼,一邊在握手,一邊在跟其他人打招呼。
見面與告辭時,不要跨門檻握手。
握手一般總是站著相握,除年老體弱或殘疾人以外,坐著握手是很失禮的。
單手相握時左手不能插口袋。
男性勿戴帽、手套與他人相握,穿制服者可不脫帽,但應先行舉手禮,再行握手禮。女性可戴裝飾性帽子和裝飾性手套行握手禮。
忌用左手同他人相握,除非右手有殘疾。當自己右手臟是時,應亮出手掌向對方示意聲明,并表示歉意。
握手用力要均勻,對女性一般象征性握一下即可,但握姿要沉穩(wěn)、熱情和真誠。
握手時不要搶握,不要交叉相握,應待別人握完后再伸手相握。交叉相握在通常情況下是一種失禮的行為。有的國家視交叉握手為兇兆的象征,交叉成“十”,意為十字架,認為必定會招徠不幸。
二、鞠躬禮
鞠躬禮是一種人們用來表示對別人的恭敬而普遍使用的致意禮節(jié)。
(一)行使鞠躬禮的場合
鞠躬禮既可以應用在莊嚴肅穆或喜慶歡樂的儀式中,也可以應用于一般的社交場合;既可應用于社會,也可應用于家庭。如下級向上級,學生向老師,晚輩向長輩行鞠躬禮表示敬意;上臺演講、演員謝幕等。另外各大商業(yè)大廈和飯店賓館也應用鞠躬禮向賓客表示歡迎和敬意。
(二)鞠躬禮的方式
一鞠躬禮:適用于社交場合、演講、謝幕等。行禮時身體上部向前傾斜約15—20度,隨即恢復原態(tài),只做一次。
三鞠躬禮:又稱最敬禮。行禮時身體上部向前下彎約90度,然后恢復原樣,如此連續(xù)三次。
(三)鞠躬禮的正確姿勢
行禮者和受禮者互相注目,不得斜視和環(huán)視;行禮時不可戴帽,如需脫帽,脫帽所用之手應與行禮之邊相反,即向左邊的人行禮時應用右手脫帽,向右邊的人行禮時應用左手脫帽;行禮者在距受禮者兩米左右進行;行禮時,以腰部為軸,頭、肩、上身順勢向前傾約20度至90度,具體的前傾幅度還可視行禮者對受禮者的尊重程度而定;雙手應在上身前傾時自然下垂放兩側,也可兩手交叉相握放在體前,面帶微笑,目光下垂,嘴里還可附帶問候語,如“你好”、“早上好”、等。施完禮后恢復立正姿勢。
通常,受禮者應以與行禮者的上身前傾幅度大致相同的鞠躬還禮,但是,上級或長者還禮時,可以欠身點頭或在欠身點頭的同時伸出右手答之,不必以鞠躬還禮。
(四)鞠躬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鞠躬要脫帽,戴帽子鞠躬是不禮貌的。
鞠躬時,目光應該向下看,表示一種謙恭的態(tài)度。不可以一面鞠躬一面翻起眼看對方,這樣做姿態(tài)即不雅觀,也不禮貌。
鞠躬禮畢起身時,雙目還應該有禮貌地注視對方。如果視線轉移到別處,即使行了鞠躬禮,也不會讓人感到是誠心誠意。
鞠躬時,嘴里不能吃東西或叼著香煙,
上臺領獎時,要先向授獎者鞠躬,以示謝意。再接獎品。然后轉身面向全體與會者鞠躬行禮,以示敬意。
三、抱拳禮
(一)適用場合
抱拳禮又稱拱手作揖。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抱拳禮的動作與西方人握手動作的原始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抱拳拱手還有同對方“保持距離”的意義,因而這一禮儀形式在社會意義上具有封閉性的內涵。抱拳禮至今在武術界、長者之間和一些民族風格濃郁的場合,常常施用。有時也在一些非正式場合或氣氛比較融洽的場合,如春節(jié)團拜、宴會、晚會之時施用。主要適合于個人面對集體之時施行此禮節(jié),意為自己握住自己的手,代替了握住別人的一只手在搖。
(二)正確姿勢
抱拳禮的基本動作要領是右手半握拳,然后用左手掌包握在右拳上,兩臂屈肘抬至胸前,目視對方,面帶微笑,輕搖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