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人是一系列習慣的總和”,習慣統(tǒng)治了我們90%的思想和行為。即使在緊急情況,在某些突如其來的困難和誘惑面前,其自由意志本可以發(fā)揮更大作用的時候,我們依然會發(fā)現,思維與行為仍傾向于受習慣的影響。
人的習慣是怎樣形成的?可以客觀地說,人生來就有一些可以影響他的未來的傾向性,這是遺傳的力量。但是,大量腦的研究和心理學的實驗,都提示我們:先天的因素表明了一種傾向,而現實教養(yǎng)及環(huán)境的力量往往使之定型。
在親子教育中,父母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認識到他們是獨特的個體。運用支持他們獨立與自主的愿望,激發(fā)他們做事情的興趣,逐步促進孩子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
在生活中,隨時都有鍛煉孩子自理能力的機會,最基本的就是要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在孩子生活處理能力培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失誤,家長要以寬容、耐心、激勵的態(tài)度與方法,切忌生硬的證據命令求全責備,以免造成此產生厭惡和對立情緒。家長也可以通過影視教育、伙伴教育等,讓他們有信心進行新的嘗試和練習,強化自我服務意識,逐步進行自我塑造。使其行為不斷沿著正確而又必要的路徑變化,直到形成某種良好的習慣,使心理學常說的“無意識的思考,自動化的動作”為健康成長服務。
孩子的習慣是“第二天性”,需要我們家長用心去培養(yǎng)。那作為父新與母親的生活自理呢?
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孩子自幼備受過度的保護與照顧。許多“80后”的孩子如今也成為了父母,其中一部分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至今生活的許多事,依然依賴其父母。這些現象同樣提醒我們:要認識依賴心理的種種危害,在家庭生活中,夫妻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做孩子的榜樣,與孩子共同進步。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孩子的焦慮心理如何消除
閱讀下一篇:為什么要培養(yǎng)小學生習慣?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