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人,在此包括孩子的父母,他們會看到天真可愛的孩子時,都會在這時忍不住會去逗孩子一下。
上海西點軍事夏令營小編表示如果在你逗孩子過程中,那么你孩子的不良習(xí)慣就慢慢養(yǎng)成了。先說幾個非常常見的例子來說吧,看看大家都是什么感覺吧?
例1:有時孩子纏住父母要這要那,會吵鬧不休,當(dāng)然父母有時候就會說沒有了??墒呛⒆诱f:“有,我看見了,就在那呢!”在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你,是不是往往還是給孩子了?
例2:孩子因為某事哭鬧,父母說只要孩子聽話,并且不鬧了,就答應(yīng)周末帶孩子去玩,或者答應(yīng)買一件玩具。但事后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兌現(xiàn)。
例3:已經(jīng)答應(yīng)孩子去一個地方,可臨走前看孩子非常興奮、高興,騙孩子說不帶他去了,看孩子急了或哭了,馬上說是開玩笑的。
例4:一個朋友或路邊的一個陌生人,看見你孩子可愛,隨手拿手機“逗孩子”,說叫人后就送給孩子,可孩子叫后,又把東西拿回去了。
例5:一個朋友在外面遇到你和你的孩子,問孩子:“你爸爸呢?”
孩子說上班去了,然后這個人意猶未盡說:“你爸爸騙你呢,他去動物園了!”看見孩子的窘態(tài),朋友哈哈一笑。
例6:一個朋友在外面遇到你和你的孩子,對孩子說:“今天晚上你別回家了,到我家去吧。”孩子答應(yīng)了,可最后沒有去。
大家使用過,或遇到這樣類似的情況嗎?有時候,我真感覺我的女兒非常“煩人”,雖然我自認為對兒童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還是不能脫俗,比如前不久,孩子問我要吃的,當(dāng)時實在不想讓她吃,還是采用了第一種的例子的方式??墒?,當(dāng)我們面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你又不想滿足孩子的要求時,這樣做,對嗎?
對于3-6歲的孩子,他們是非常單純的,對真假沒有很強的分辨能力。也就是說,他們不像成人一樣,從話語上區(qū)分玩笑和認真,是比較困難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是直觀動作思維,他只能在動作中進行思維,不可能先想好了再去做。這樣做的后果,使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但又得不到對應(yīng)的結(jié)果,孩子會產(chǎn)生疑惑,認為自己不行。將來孩子就不愿意再有新的嘗試,也就失去了學(xué)習(x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