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鄭州地鐵5號線遇難名單公布,14個鮮活的生命不幸離世。
鄭州地鐵正在重啟,可有些人卻被永遠停留在那一刻。
他們是誰的丈夫、妻子、父親、母親、兒子、女兒......
在持續(xù)暴雨過去的第十天,一些街頭恢復(fù)了往日的平靜與日常,悲傷卻在這座城市久久不散。
01、市民自發(fā)送遇難者“回家”
7月26日,在鄭州5號線沙口路站B1出口處,擺滿了市民自發(fā)送來的鮮花和卡片。
群眾們還自發(fā)拆除了地鐵口的圍欄,說不要擋他們回家的路。
一張張卡片,看哭了無數(shù)人。
“希望你在天堂,只有歡樂,沒有恐懼。”
“這個世界你來過,你的勇敢我們都記得。”
“張妹妹,你才27歲,是一名銷售員,你下了班肯定累了,到家肯定想好好睡個覺,這下可以好好睡覺了。”
“您在醫(yī)院工作,您平時肯定救了很多病人,您的孩子和丈夫肯定在家等您共聚晚餐……您為什么就撇下了他們不管了呢?”
擺不下的鮮花,從地鐵出站口一直蔓延向外,仍不斷有市民前來祭奠。
一位女士說,自己是鄭州人,也是一位母親。
雖然當(dāng)天自己沒有坐地鐵,但是了解到有幾位遇難者都是女性,孩子永遠失去了媽媽。
說到此處,她忍不住哭了起來。
現(xiàn)場還有一位外賣小哥,送來了來自顧客訂的一束花。
在這場地鐵“7·20事件”的14名遇難者中,共有11名女性,其中最小的一位,年僅20歲。
他們有的是醫(yī)生、大學(xué)生、藥店銷售人員......
他們來自各地,有本地人、也有從外地來鄭州旅游的。
有的下班途中離家還有一站路、有的還沒來得及給7歲女兒買生日禮物、有的在等著弟弟來接......
一場大雨,一趟地鐵,他們卻消失在那個冰冷的夜里,一去不復(fù)返,留親人在原地只剩悲切。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來,卻不知這世上的離別總是不動聲色,他可能在某個尋常的一天,披著你熟悉的外套出門,還和你簡單的寒暄。
卻在某一刻,在人生的拐角口處,再也消失不見。
這世間,最讓人心痛的莫過于,世事無常,災(zāi)難無情。
這份遇難者名單中,最后一個名字是“鄒某強”,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那個為無數(shù)網(wǎng)友揪心不已的人,再也不會回來了。
02、她哭著說:“我很相信他,他從沒有讓我失望過。”
鄒某強,全名鄒德強,今年38歲。
在淹沒在鄭州地鐵5號線的洪水之前,他是個樂觀而沉穩(wěn)的中年人。
他喜歡笑,時常話還沒出口就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縫。
在朋友圈里,也總是會隨手記下一些生活的小幸福,或者是轉(zhuǎn)發(fā)一篇最新的行業(yè)報道。
在朋友眼里,真誠又靠譜,常常交待給他的事情就不用擔(dān)心,他交待給別人的事情大家也都很放心去做。
7月19日,他和同事王先生一起從上海到鄭州出差。
出差前,他還告訴妻子,再過一個星期就回家。
7月20日下午,鄭州突襲暴雨。
鄒德強和同事也忙完一天的工作,準(zhǔn)備回酒店。
打車到酒店,只要25分鐘。
然而雨太大,根本打不到車,無奈下,他和同事決定改乘地鐵5號線。
看到門外積水奔涌,他拍了一個視頻發(fā)到工作群,打趣說:
“這是一條大江嗎?”
隨后,他們上了地鐵,坐在最后一節(jié)車廂。
然而,地鐵剛開了一小段,就停了下來。沒多久,就被困在地下。
積水先是涌進了車廂,很快淹沒了腳踝,膝蓋,而后一直在漲,越來越急、越來越猛。
慌亂中,大家開始撤退,也就是這時,他與同事走散。到晚上,水位下降,被困人員陸續(xù)被救出。
已經(jīng)確定12人遇難,鄒德強不在其中,與同事、妻子失聯(lián)。
隨后,鄒德強的妻子白女士迅速趕到鄭州。
她在網(wǎng)上求援,面對記者采訪,她哭著說:“我很相信他,他從沒有讓我失望過。”
這條尋人消息迅速沖上熱搜第三,無數(shù)網(wǎng)友為她提供消息、去現(xiàn)場安慰她。
朋友圈、微博,鋪天蓋地發(fā)尋人啟事。
她不斷地給丈夫發(fā)消息、打電話,還制作了一個喇叭,錄下鄒德強母親和她的聲音,用地鐵喇叭循環(huán)播放。
“鄒德強,媽媽來找你了,你堅持住。”
“老公,我來找你了,你堅持住,加油。”
25日,救援人員在地鐵里搜救出一具遺體。
經(jīng)過DNA對比,確認系鄒德強的遺體。
這個鐵錚錚的男子,最后還是讓妻子失望了。
白女士沒有等來丈夫,鄒母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最令人心痛的,莫過于此。
鄒老師,一路走好。
03、每一次離別,都是一場小型的死亡
蘆笛35歲,是一個妻子,也是一個7歲女兒的媽媽。
7月29日,是女兒的生日,她答應(yīng)要送給女兒一個電話手表。
然而,希望在7月20號戛然而止。
蘆笛登上那輛“生死5號線”,隨后下落不明。
蘆家人找了一天一夜,還是沒有蘆笛的消息。
小女孩先是哭著要找媽媽,然而看到姥姥一直哭,不說話了,就問大姑:“媽媽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
媽媽去天上了,7月22日晚上,蘆笛已經(jīng)確定遇難。
這個懵懂可愛的女兒,再也沒等來媽媽的生日禮物。
遇難者中,還有一個叫做龐洋洋的24歲女孩。
在地鐵臨站前,她還讓弟弟來地鐵站接。
弟弟一直在地鐵站C口等著,與往常不同的是,弟弟再也沒能接到姐姐。
在鄭州九院門診中,弟弟見到了她的遺體,他看到姐姐嘴里全是泡沫。
牙齒凸了出來,嘴唇也往外翻,用手按都按不進去。
他就一個人待在太平間,陪著姐姐,從凌晨坐到天亮。
而后,龐洋洋的父母從外地趕來,見到女兒時,已是天人永隔。
這個女孩,在積水淹沒到腰部的時候,還曾母親發(fā)了一個微信:“媽媽不要掛念我。”
是叮囑,也是最后的遺言,卻也成為家人永遠無法釋懷的牽掛。
34歲的沙濤自鄭州地鐵遭遇特大暴雨被困之后,就一直處于失聯(lián)狀態(tài),音訊全無。
妻子為了尋找他,跑遍了鄭州的三甲醫(yī)院、公安、消防,祈求奇跡出現(xiàn)。
她哭著說:“你那么愛干凈的一個人,6天了沒換衣服,很難受吧……認識十幾年了,第一次,6天了我們之間斷了聯(lián)系。”
然而命運卻沒有眷顧沙濤,最終妻子在一家殯儀館中找到了他,一別,竟是陰陽相隔。
更讓人痛心的是,沙濤的遇難時,離家就只剩下一站!
只差一站,他卻再也回不到溫暖的家。
白巖松曾經(jīng)說過:
每一次離別,都是一場小型的死亡。
原來,所愛真的會驟然隔山海,而山海皆不可平。
04、妞妞,爸爸還想接你回家
鄭州五號地鐵線口,盡管天氣已經(jīng)放晴,一位父親卻身穿雨衣,佇立在門口,久久不肯離去。
他的旁邊,是一輛自行車,車上有一袋面食,還立著一塊牌子,上面用墨水寫著:
“妞妞,爸爸還想接你回家。”
這一幕,讓多少人淚奔不已。
“雨衣爸爸”的女兒27歲,已經(jīng)在地鐵遇難。
那個被爸爸捧在手心的姑娘,再也回不來了。往后余生,她只能一次次出現(xiàn)在爸爸的夢里。
“雨衣爸爸”穿著暴雨那天一樣的雨衣,騎著同樣的自行車,甚至帶著那天一樣的吃食。
他害怕女兒認不出自己,只想帶女兒回家。
然而,他再也沒能等到他的女兒。
《克斯維爾的明天》中有句話:
其實真正的送別沒有長亭古道,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在一個和平時一樣的清晨,有的人留在昨天了。
生命無常,擁有都是僥幸,人生的意外是常態(tài)。
愿消失在那場大雨中的人,在天堂沒有洪水。
這個世界,你們勇敢的來過,我們都記得。
在一切來得及之前,學(xué)會珍惜與感恩,多給身邊人一次擁抱、多一次相聚。
也要給孩子一定的死亡教育,讓他們擁有正確的生死觀,從而學(xué)會珍惜生命和愛。
時間并不漫長,愿所有的美好都是相聚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