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六月高考季,我們隨著孩子的緊張而揪起來心來。但提到高考,更多人也許會想到作為一座“高考機器加工廠”而全國聞名的“衡水中學”,
“他們不是高考機器,他們只是一群窮人家的孩子,想要成為父母的驕傲。”
01
今年17歲的張錫峰,就讀衡水中學高三,也即將迎來人生中的一次大考——高考。但他此前在《超級演說家》中的一段演講在近日卻備受爭議。
他在演講中說到,“我就是一只來自鄉(xiāng)下的土豬,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這幾句話帶著它被人們理解的意思順勢傳播開來,看到這個節(jié)目的觀眾都會罵他“苦大仇深、鋒利又偏激、猙獰憤恨,還帶著報復社會的惡臭三觀”。
演講中張錫峰引述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話,然后說“我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通過他的演講知道了他出生在河北省東部的一個鄉(xiāng)村,在那度過了平平淡淡的10年。
他從農(nóng)村走向城市讀書,是因為“鄉(xiāng)下對教育資源的匱乏”。于是,他離開了那片給他生命、讓他成長的熱土。
到了城里讀書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和同齡人的差距,是除了分數(shù)以外的眼界、格局、素養(yǎng)、知識儲備、家庭背景等等方方面面的不可平等地鴻溝。
當他們已經(jīng)跟父母坐上了出國的航班,他甚至連火車票都不會買;當他們考過了雅思、托福,甚至和外國人自由交談時,他的老師甚至在向?qū)W生請教單詞的讀法。
張錫峰在臺上演講時,他的母親坐在臺下哽咽落淚。張錫峰的母親在采訪時表示,張錫峰向來報喜不報憂,從來不亂花錢,只拼成績。
她覺得自己只是普通的農(nóng)民,沒有給孩子一個特別好的環(huán)境,所以看到孩子這么拼命,對他感到內(nèi)疚。
衡水中學位于河北,以超高升學率以及盛產(chǎn)“學霸和考神”而廣為人知,但同時也因為其狼性的學習應試模式備受爭議。
在網(wǎng)上流傳的“奇葩”校規(guī)中,衡水中學仿佛一個吃人的魔鬼。最出名的,就是精確到分鐘的時間管理。
相當于一個學生十分鐘之前還在專心致志地琢磨地轉物理題目,十分鐘之后就需要關燈就寢了。
在如此高強度的強壓下,學生突破自我的渴望真的是已經(jīng)達到極致了。不可否認的是,張錫峰在演講中表現(xiàn)出的心態(tài)與價值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是存在的。
他們有著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光耀門楣的樸素愿望。他們心中有一種長遠的期待,而這種期待也可能在某些時候變成一種負擔。
這在他們努力讓成績變得更優(yōu)秀的時候,也可能會封閉他們的心,使自己過于緊張,甚至會偏激得認為只要不擇手段就會贏得自己想要的。
02
節(jié)目嘉賓劉儀偉在聽完張錫峰的演講后表示,整個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種聲音,內(nèi)心是光明的,看到的就是光明;內(nèi)心是陰暗的,看到的就是陰暗。
“你所看到的批判和聽到的言論,就是你內(nèi)心的一種反饋。”他覺得張錫峰應該用更廣闊的的目光去看待周遭,用更磊落和坦蕩的心態(tài)去面對周遭。
雖說也帶著對張錫峰目前對未來持有態(tài)度的不肯定,但也是對他抱有謙遜平和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未來的希冀在其中。
雖說中國的應試教育一向如此,培養(yǎng)著孩子的應試能力,也希望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全面。家長評判孩子好與壞的標準,也是他們學習好不好。
在這種沉重的精神壓力下,一些叛逆期的孩子,他們的思想和性格就會變得越來越乖張,甚至為了故意跟父母作對。孩子在考試時會將會的題做錯。
也許用這種報復的方式能夠讓他們得到一絲快感,但是考試成績出來之后,面臨的又會是父母的責罵。
也許在這種父母、老師的雞血式教育高壓下,確實逼出來了很多人的潛力,但還是有很多孩子由于不堪重負選擇了不歸路,更有甚者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成績固然重要,但于人生而言,更重要的是人格和精神的健全。
打雞血式的勵志演講,就像打強心針或吃興奮劑一樣,短期內(nèi)確實令人亢奮,但對長遠而言確是隱患。
03
相比于張錫峰的打雞血式演講,更令人欣賞的是韋東奕流平和做學術的樸素心態(tài),相比之下,少年張錫峰還缺少些歷練。
韋東奕不是沒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基于突破更復雜更感興趣的數(shù)學領域中的難題,而不是對苦難的隱忍。
我想要獨一無二的鼓勵
寒門會有貴子,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維持正常的心態(tài)去面對高壓強弩的。
我們常說孩子需要被鞭策,但鞭策過后的鮮血淋漓不在表面,而是在他心里,在你看不見的地方。
不要忽略孩子的個性,忙于把他推進填鴨式教育的坑里,變成同一類小鴨子,批量復制的優(yōu)秀并不是孩子真正的優(yōu)秀,也不是他們真正的夢想。
尊重孩子的內(nèi)心,不拿別人跟她對比,每個人都是不可復制的美好存在,孩子身上一定也有你還做不到的,做個會學習的父母,不要只會“打雞血”。
不要拿“數(shù)字”評判我笨
唯分數(shù)論早就被人批判了,批判到現(xiàn)在還是拿在嘴邊打轉。母子、父女的關系也在因為這一個個鮮紅的分數(shù),深受影響。
雖然永遠不會決裂,但孩子心理常常有的一個誤區(qū):爸爸媽媽是不是因為成績才會愛我?
“別的孩子都在跑,怎么就你在原地不動。”
“媽媽,你怎么知道我沒動!”
“你的名次永遠這么低,成績也不如那個誰!”
迎來的只有一頓沉默,因為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去證明自己,因為你的論證,他會陷入“我是不是真的很笨”的思想斗爭中。
所以父母需要先走出“唯分數(shù)論”的迷宮,再好好跟孩子溝通,每一次的失分怎么造成的,哪一處的錯誤計算還需要更加精進一下......
努力是相互的,不能只是聽到你的怒吼,而感受不到你也在想辦法幫助他。
所有人都會回歸平凡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所謂的天賦中成為韋東奕這樣的數(shù)學大神,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特定的機遇中得到改變命運的機會。
很多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我們都很平凡,所以接受孩子的平凡也是父母需要了解的一堂課。
作家周國平說:“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接受平凡、接受普通,并不是向命運低頭、妥協(xié),而是與自己和解,這也是一種成長的力量。
有時候帶有尖銳和敵意的努力,反而不能成功,而有些人他通過理性溫和的爭取,才能贏得自己的夢想。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