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官能不能救救我!讓我到我爸爸奶奶那里去,我不要跟媽媽。”
“媽媽讓我一個人在廚房睡覺,直接給個墊子,沒有讓我睡過床,還要讓我做家務,還有餓我一天。”
一個7歲女孩的哭訴深深扎痛了無數(shù)網(wǎng)友的心。
孩子本該是天使,到底是什么樣的“恨”才能對自己的親生女兒如此?為人父母,真的不需要考試嗎?
01、7歲女孩遭母親虐待向法官求助
隨著離婚率的上升,越來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
有的孩子,在父母離異后得到的父愛和母愛并沒有減少;有的孩子卻因為父母的離異,生活在巨大的“恐慌”中......
近日,上海一個7歲小女孩晨晨向法官哭訴的事件惹得無數(shù)網(wǎng)友淚目。
父母離婚后,晨晨隨著媽媽生活,然而晨晨的媽媽王女士自從再婚后,就與現(xiàn)任丈夫都沒有正常工作,全靠本市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生活。
對于女兒的態(tài)度,更是不聞不問。不僅沒有正常接送孩子放學,還讓晨晨包攬所有的家務,睡覺只能睡在廚房地板上,只有一個墊子可以躺下。
為數(shù)不多的接送女兒放學,還是因為孩子的親爸提出要要回撫養(yǎng)權(quán),為了防止孩子與親生奶奶見面或者接走。
很多網(wǎng)友紛紛憤慨:怎么會有這樣的母親?
是的,愛孩子是很多父母的天性,可有些人卻根本不配做父母,或者說連為人的良知都喪失了。
令人心痛的是,這樣的事件卻在層出不窮......
2020年,遼寧撫順一6歲女孩就遭遇親媽及其男友虐待毆打3個月。
熱水澆頭、鉗子拔牙、打火機燒嘴等,手段極其殘忍,導致孩子顱腦損傷淤血、全身多處骨折、大小便失禁,被診斷為1處重傷、8處輕傷,重傷二級。
還有20多歲的女孩因未婚先孕被父母殺害的、有父親活活掐死躺在自己腿上休息的年幼女兒、甚至還有殺死女兒分肢的......
虎毒尚不食子。然而,在他們的眼里,孩子是物品、是累贅、是恥辱。
他們從未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已然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作惡而不自知,犯渾而不自悔。
一想到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就真的太可怕了。
02、僅僅給孩子生命并不偉大
沒有愛,何以為家?
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的安全感,不是豐厚的物質(zhì)條件,而是建立在家庭關(guān)系上——父母的愛與陪伴。
父母的責任,首先是養(yǎng)好孩子,然后是育好孩子。只生不養(yǎng),只養(yǎng)不育,都不是合格的父母。
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延伸,也不是附屬品,更不是所有物。
不合格的父母,只會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出氣筒,任意把自己的不如意都發(fā)泄在孩子身上。
他們總有理由為自己開脫,于是無辜的孩子就成為他們逃避責任的犧牲品。
一個是養(yǎng)不起孩子的父母,一個是要為父母的選擇承擔后果的孩子,是最糟糕的親子關(guān)系。
《何以為家》中的贊恩一紙狀書,將自己的親生父母告上了法庭,因為父母生下了贊恩,卻讓他每天活在地獄里面。
他希望告訴和自己父母一樣的人:如果沒有養(yǎng)育和愛孩子的能力,就不要再生了。
年幼的他一直在打工補貼家用,努力守護的妹妹,在11歲來了初潮,卻被父母“賣”給了房東家30多歲的兒子,后因為大出血而去世。
十幾歲的少年犯和新娘,是他一輩子都擺脫不了的噩夢??膳碌氖?,贊恩的父母還在不斷地生......
一對沒有愛的父母,一個只有野蠻與愚昧的家庭,一次次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物質(zhì)與精神雙困頓的家,會成為多少孩子的人生陰影。
父母所承擔的教育責任,來自父母親的社會身份認同,這種社會身份認同與生俱來。
僅僅給孩子生命,并不偉大。偉大的是,讓孩子在愛與責任中成為最好的自己。
03、有愛的地方,才是家
作為父母的這種社會身份的自我意識,會不自覺地把教育權(quán)威的影響貫穿于對孩子的全面意義上的撫養(yǎng)或全面培育。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不恰當?shù)慕逃绞?,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孩子會犯錯,但應該是用與兒童心理相適應的手段予以更正,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以棍棒式教育管理,這也是孩子應享有的權(quán)利。
愛是一種力量與勇氣。
有溫度、有愛的教育,會給孩子一種深深的勇氣與底氣,使他們無畏于探索,而在摸索前進中,回饋給父母意想不到的驚喜。
沒有人天生是父母,如同韓劇《請回答1988》的那句臺詞:“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
種一棵樹,最好的是十年前,其次是現(xiàn)在。
要想做一稱職的父母,最好的時間是在孩子出生前,其次是當下。
心安之處便是家,有愛的地方,才是家。
愛孩子,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生命。孩子的生命是神圣的,要尊重孩子的生命,尊重他們獨特的、有趣的靈魂,我們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支配。
其次,要教會孩子堅強地面對生活。陽光的生活態(tài)度可以驅(qū)散生活的陰霾,會激發(fā)孩子的斗志,讓他們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得與失。
父母在平時少一些抱怨,孩子內(nèi)心也會是陽光積極的。
最后,要做學習型的父母。養(yǎng)育孩子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父母需要時刻保持一顆學習的心,了解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孩子,設(shè)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做理性思考。
每個孩子生來都有被愛的權(quán)利,父母要做的,就是對自己的孩子好好愛、認真教,讓孩子在溫馨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