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某論壇一個帖子爆了,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吸引了50萬余人瀏覽。
一個網(wǎng)友發(fā)帖自稱:“長大讀研后第一次對爸媽感到失望。”好奇心使我一不小心點了進去......
01、“爸媽拒付7萬元為我整牙”
原以為會是什么樣的家庭糾紛,正當表示同情時,很多人跟我一樣都紛紛表示對題主失望了。
題主是一個在讀研一的男孩,出生于小縣城,是家中的獨子。父母年收入30萬左右,自己平時花錢也很節(jié)制,除了戀愛旅游外,基本上不會找家里多拿錢。
最近,他的牙齒出了問題,越長越歪,甚至影響了正常的咬合,臉型也越來越丑,打擊到了他的自信和影響正常的社交。
在了解到普通整牙需要三四萬,而隱形整牙需要六七萬后,他就向父母提出資助要求,然而父母讓他不要著急整牙,也沒有提供資金的意思,讓他覺得大失所望。
牙齒所帶來的面部狀態(tài)、咬合問題的影響,都很顯著。想糾正自己的外形,這也無可厚非。
然而題主對于這筆金錢的態(tài)度,是否太過輕松?
年輕人張口問起父母要幾萬塊錢來,好像很輕松的樣子,卻不深知賺錢的不易。“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不用養(yǎng)家糊口的年輕人,一年到頭也未必攢出幾萬塊錢。
父母要承擔一家老小的支出,甚至為孩子買車買房早已快掏空家底,存款可能也并沒有想象中的富足。如果孩子隨便向父母拿錢,要不到錢就指責父母,就也太不懂事了。
而兩代人的消費觀念的差距,可能也是導致事情矛盾的一個方面。父母那代的儲蓄意識、風險意識是非常強的,他們更喜歡把錢用在刀刃上,把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而出生于90年代、家中小康的年輕人,小時候沒吃過什么苦,大都秉持著及時享樂的心態(tài),還有提前消費的心理,借貸消費者比比皆是。但必須要明白的是——
02、父母的愛,不是利益交換
隨著生存壓力的變大,年輕人啃老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社會的大環(huán)境、房價的上漲、中國的親子關(guān)系下,啃老者越來越被“合理化”,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覺得,花父母的錢圓自己的夢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甚至出現(xiàn)了“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說感謝,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道歉”這樣一種中國式親子關(guān)系。
前段時間,在某乎上看見一個火的問題:
“出生在四線城市,父母不能給你事業(yè)帶來任何幫助,你還心存感恩嗎?”
其中一個高票回答是:
“父母把你拉扯大,沒病沒災沒遺傳病,犧牲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來滿足你,也沒有出現(xiàn)問題來連累你,真就夠美了。配得上感恩戴德。”
周國平曾說過:“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種教養(yǎng)。”
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就是他對父母的態(tài)度。
張佳瑋曾說過:“許多人都忘記了,或者低估了自己小時候不省心的程度,低估了父母生活質(zhì)量被改變的程度。”
一個小孩,完完整整、健健康康地長大,除了所需要付出的精力,爸媽在這其中失去的,更是很難意識到。
做孩子的,真的把為人父母想的太簡單了。
一個家的核心語言是愛,而不是利益交換。百善孝為先,感恩是一個人良知的底線,失去感恩之心,人生路就只會越走越窄。天下的父母往往活著活著就把自己丟了,任自己在這塵世間如何掙扎,卻都還是墊著腳,拼命地想讓孩子去看看世界的美好。
可是父母也是凡人,你以為的無所不能不過是幻想,他們也不過是茫茫眾生中的一員。
詩經(jīng)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一個孩子成人的第一步,就是應該要學會感謝父母。對父母好,懂得感恩,不只是孝和善,更是一種獨立于世的品格。
03、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教育家默克爾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忽略孩子的金錢教育,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有些孩子會容易養(yǎng)成錯誤的金錢觀,對金錢過度貪婪,如《人民的名義》中的趙德漢,外表清廉,卻由于小時候窮怕了,當官后用自己手中的權(quán)利謀取了大量的不義之財。
有些孩子缺乏金錢意識,花錢沒有節(jié)制;還有些孩子向父母索要金錢沒有底線,不知道感恩。
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金錢觀,越早越好,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1、告訴孩子金錢“從何而來”
父母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適當?shù)亟o孩子安排一些“付費勞動”,例如做家務等,并付相應的酬勞;或者帶孩子寒暑假去體驗生活,讓孩子明白賺錢的不易。
這樣孩子就會明白“不勞而獲”和“多勞多得”的意義了,并且在認清生活的本質(zhì)后,更容易學會珍惜當下。
2、讓孩子學會合理消費
取之有度,用之有竭。孩子年紀小,對消費沒有一定的概念,這時候父母就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消費觀念,學會怎么合理消費,了解每分錢的價值,知道怎么把錢用到實處。
3、教導孩子學會儲蓄和公私分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零花錢和壓歲錢也很多。引導孩子學會儲蓄,把不用的錢儲存起來。隨著孩子的長大,要引導孩子提出用錢的計劃,學會合理分配資金。
教孩子分清公私財產(chǎn)。公有財產(chǎn)、別人的財產(chǎn)不能動,否則就是偷、是錯誤的;還要讓孩子明白,錢只是一種工具,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中國式家庭中的父母都有這樣一種觀點:“再苦不能苦孩子”,即使他們吃糠咽菜,也要給孩子最好的。
然而,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難處,不知道金錢的不易。“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孩子才能更加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