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僅28歲時,就成為金馬獎影后,
出道即巔峰。
卻在掌聲和鮮花后倍受質疑,
在事業(yè)頂端選擇淡出大眾視野。
197天后回歸,增肥50斤而“圓潤”,
馬思純,這位年輕的影后,
到底經歷過了什么?
01.事業(yè)出道即巔峰
馬思純,1988年3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出身于演藝世家,小姨是知名演員蔣雯麗,小姨夫是顧長衛(wèi),媽媽是經紀人。高考時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大二時,由于覺得主持太過理性,對“演員”抱著很大的期待跟熱愛,繼而在人生軌道上轉戰(zhàn)進入演藝生涯。
2008年,馬思純主演了正式出道演藝圈的首部作品《爸爸我懷了你的孩子》。一路以來,她的演技在不斷沉淀中提升、爆發(fā)。2014年出演蘇有朋大銀幕導演處女作《左耳》,將原著心中“敢愛敢恨”的黎吧啦演的淋漓盡致,收獲一大票口碑。
2015年,與霍建華搭檔主演了《他來了請閉眼》,同年主演的《七月與安生》 票房大爆,并且憑此片與周冬雨同獲國內頂尖級別的第53屆金馬影后的桂冠,這年她僅28歲。
而獲得此獎的女演員,如今基本上都處在圈內最頂端,比如林青霞、章子怡、張曼玉、周迅、舒淇和惠英紅等,可見此獎項的分量以及她實力的過硬。
而后,還出演了《將軍在上》、《風中有朵雨做的云》等。短短幾年的時間,馬思純從蔣雯麗的侄女,成為了九零后女演員的代表,撕掉了大眾貼屬的標簽,綻放出自己的光環(huán)。
02.金馬影后成為一把雙刃劍
娛樂圈的名利場,在鮮花和掌聲中免不了被大眾拿出來反復比較。同得獎的好姐妹周冬雨一直在不斷收割各大獎項,成功地走到了事業(yè)高峰。而馬思純出演的作品反響平平,被認為在原地踏步,還被貼上“人設翻車”、“身材發(fā)福”、“最失敗金馬影后”的標簽而被群嘲出了天際。
當初站在頒獎臺中央的她有多光鮮亮麗,之后她的生活就有多黯淡無光。名利帶來的雙刃劍,外界的輿論、比較使得她日漸焦慮。究其根源,年少時的經歷所給她帶來的影響是不可逆的。從小的她是一個乖乖女,在父母的嚴格教育下,使得她的性格里少了一份自由與叛逆,多了一份服從與懦弱。
而在初中時所經歷的校園霸凌事件,成為對于馬思純來說不可回憶的“地獄”。被嘲諷謾罵,被可樂里放粉筆頭、抹布水等,這種遭遇的“惡”沒有能得到及時、正確疏的導,在默默忍受中度過的蒼白青春成為她心中一個無法排解的傷痛,無處安放的負面情緒、委屈,長而久之導致的就會坍塌,成為“心魔”。
金馬獎,本該是她演員生涯交出的最完美的一張答卷。但它背后的光環(huán)所帶來的曝光度以及高標準的壓力,使得她本敏感情緒更容易奔潰,從而陷入到低潮中,越想脫離現(xiàn)狀越循環(huán)往史。終于,在這種矛盾中,她“生病”了。從小的家教,使她困在渴望完美的自己中不能自拔,恍然大悟間回頭才發(fā)現(xiàn)自己忽略了:最本真的自己其實也值得被愛。
03.馬思純的走心局
在前幾天的3月8號里,消失災大眾視野里197天的馬思純發(fā)了一個vlog,在這樣一個節(jié)日里,很快上了熱搜。她在“走心局”里總結,成長、蛻變,最終完成了自我救贖。讓我們看到她臉上熟悉的笑容又回來了。
vlog里沒有痛哭流涕,只是跟朋友簡單的交談。視頻里她正視自己的生病,以自己的視角去分析導致她抑郁癥形成的原因,并勇敢與不完美的自己學會和解,學會先愛自己。
原生家庭教育下的“聽話”模式,要懂事,別自我,要讓著別人,使得她變得特別小心翼翼,學會照顧別人的情緒而從來忽略了自己。
生活中在高速公路上不敢上洗手間,會擔心司機不耐煩;總是擔心會被別人不喜歡,會厭惡,因為擔心被認為是個“不聽話的人”;
工作中,反反復復地減肥,盡力做完美每一個角色。在經歷過挫折后,在自我質疑和強烈的挫敗感中來回徘徊而深陷情緒誤區(qū);感情中,花了三年時間追求的初戀,小心翼翼著,這種從一開始就有挫敗感的愛情,讓她在待人接物上更加小心,也讓她更習慣性地討好所有人。
抑郁癥所帶來的極大痛苦,使得她的身心都備受折磨。曾經在綜藝里直言,因為抑郁癥,一度出現(xiàn)肢體僵硬、氣喘、視力下降等連鎖問題,甚至嚴重時從床邊走到門口都走不過去,眼睛什么都看不見。為了節(jié)目三天減肥7斤,結果還因為服用藥物導致3天胖了8斤,云淡風輕的仿佛在說別人的事情。
幸運的是,她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情緒誤區(qū)和性格缺陷,可以減緩工作來調整自己,在經歷過風風雨雨后,在沉寂中她決定走出抑郁,擁抱陽光,學會善待自己。
2021年,盡管身材依舊臃腫,但她會鼓起勇氣和媽媽一起去看《吐槽大會》。她不僅能夠公開模仿秦昊飾演的張東升,也可以在臺下笑成了花。
最后索性上了《吐槽大會》。坦言自己“有病”,簡簡單單五個字,說出來得盡了多大的勇氣。人們在嘲諷她的體重時,殊不知是否了解她為了活著已經盡了最大努力。
她用vlog記錄給大家她的治愈過程,她在自我尋找的過程中完成了成長的蛻變,在自我完善中學著走出陰郁的陰霾,迎接了太陽。
她用自身的例子告訴大家:抑郁癥并不可怕,只要去正視它,接受它,看醫(yī)生、吃藥,更多關愛自己,才能迎接更好的的人生。
每個人一生的成長,都會伴隨著原生家庭的烙印。
懂事不是對孩子天性的壓抑,更不是讓孩子的退讓,來滿足成年人的面子。
別讓“討好型人格”,讓孩子一生受盡委屈。
給孩子自由,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讓孩子有說“不”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