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包蘊萬千,源遠流長。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兒學前教育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尤其是許多家長意識到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讓孩子參加少兒國學夏令營來從小培養(yǎng)孩子為人處事的行為法則,提高孩子的文化素養(yǎng)。其實,少兒國學由來已久,在古代,少兒國學又稱蒙學,作為與大學并列的小學教育,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兒童“開蒙”,接受教育的年齡一般在四歲左右。
蒙學階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謂的“三百千千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弟子規(guī)》)等,同時,在蒙學階段也會讓兒童接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經(jīng)典書目,為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在蒙學階段,少兒的學習內(nèi)容主要是認字和書寫,同時兼及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和道德倫理的教化,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一些中國基本文化的常識及生活的一些常識。
現(xiàn)在的少兒國學主要是針對3-10歲孩子開設(shè)的一些課程,主要學有:《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jīng)》、《孝經(jīng)》、《論語》、《弟子規(guī)》、《朱子家訓》等基礎(chǔ)國學典籍。這些典籍凝聚了華夏文明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包蘊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不僅文質(zhì)皆美,音韻和諧;而且內(nèi)容豐富,包含文史地、治國、修身、明理、倫理等豐富知識。古往今來,為無數(shù)少年兒童開辟鴻蒙,陶冶情操,提高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