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我的爺爺講,說鐘鼓樓的鐘聲渾厚悠揚,會有鼓聲低沉有力,在京城上空莫不回蕩鐘鼓之聲。到今天,參加了
國內(nèi)游學(xué)夏令營北京,才看到鐘鼓樓,只是未能聽得鐘鼓的齊鳴,其在意義早已由為人們報時而變成了祝福美好明天寄托希望了。
其實在中國古代并無小時之說,加上中國最早的古人將一天分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十二時,會有在這十二時以地支表示就是十二時辰,又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眾所周知的是每個時辰等于現(xiàn)代的兩個小時,后來又分子時為子初、子正、丑時為丑初、丑正……這樣一分就正好與現(xiàn)代每天的24小時相吻合。
古人將一夜劃分為五更(重點說一下這個更字在這里讀做Jīng,與京同音),每更一時辰,一夜正好是現(xiàn)代的十小時。黃昏戌時(19點-21點)為定更,人定亥時(21點-23點)為二更,夜半子時(23點-1點)為三更,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更交替,指的是頭一天與第二天的交替時間,雞鳴丑時(1點-3點)為四更,平旦寅時(3點-5點)為五更,也稱亮更,即天明之意。據(jù)老人們講清代規(guī)定鐘鼓樓晝夜報時,到乾隆朝就改為鐘鼓樓只報夜里的更時,那個時候晨鐘暮鼓是由鑾儀衛(wèi)負(fù)責(zé)的,每晚戌時定更,司鼓司鐘校尉以"對燈"為號分別登鐘鼓樓,定更先擊鼓,后敲鐘,聽到這個聲音,則城門關(guān),交通斷,古稱"凈街",提醒人們洗洗睡了。二更天到四更天鐘鼓樓則只敲鐘不擊鼓,以免鼓聲影響到大家的睡眠。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后撞鐘,表示該起床進(jìn)行一天的勞作了。由于鐘鼓樓每天只在亮更和定更鳴鐘,而二至四更天是擊鼓,因此就被稱作“晨鐘暮鼓”。
"當(dāng)午夜嚴(yán)更,九衢啟曙,景鐘發(fā)聲,與宮壺之刻漏,周廬之鈴柝,疾徐相應(yīng)。請宵氣肅,輕飚遠(yuǎn)揚,都城內(nèi)外十有余里,莫不聳聽。"描寫的就是當(dāng)時晨鐘暮鼓的景象。而鐘鼓樓的鐘鼓的敲法也有講究,這東西不能亂敲,不能說鐘響千遍,鼓響一遍,明朝郎瑛在《七修類稿》卷四中解釋說:"扣百單八者,一歲之意也,蓋年有十二月,廿四氣,七十二候;正是此數(shù)"。(候,五日一候,六候一月,一年七十二候)因此,鐘鼓樓上的鐘鼓聲就是108響,先快響18下,再慢響18下,不快不慢18下,循環(huán)兩遍就是108下。這里蘊涵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