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孩子的天性,沒有小孩子不喜歡玩的,真正發(fā)展的好的孩子是一個會玩的孩子,一個不會玩的孩子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就是成人絕大多數也是喜歡玩的,玩游戲,玩麻將,玩電腦,玩歡樂谷┅┅等等,意義在哪里呢?
“行”(即游玩)的過程應該理解為“實踐”的過程,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國家教育大綱和新課程標準上專門列了一門課——社會實踐課,并規(guī)定了每學期都要達到一定的課時量。但學校的社會實踐課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或干脆不搞,認為影響文化課學習,影響升學率,認真做的學?;旧蠜]有,或每學期搞一次春游或秋游,但僅限于玩,沒有文化含量?,F在出于安全考慮,很多校長認為不搞更好,免得出安全事故,烏紗帽不保。
“學”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是體驗教育。有些家長認為,現在書又多又豐富,電視、網絡等信息、媒體這么發(fā)達,又很方便、快捷,孩子為什么非要一定去游玩呢?殊不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很多事情不親身體驗,不身臨其境,是不會有深切的感受的,請問各位家長,在家里電視上或電腦上看美國大片和在電影院看美國大片的感覺能是一樣的嗎?很多小孩子不原意吃飯,頓頓吃飯時家長追著喂飯,你讓他餓幾次,嘗一嘗俄的滋味后,你看他還讓你追著喂嗎?
往往一件事情改變一個人,一句話改變一個人,一次游學改變一生。但這種改變都不是家長反復的說教、嘮叨而改變的。嘮叨除了讓孩子心煩外,不會有什么好效果的,一靠家長的榜樣,僅靠說教是沒有用的;二靠有教育智慧,僅靠決心和熱情也是不夠的。三靠有教育情境。
教育不能僅僅關注成績,更要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成長。而人的精神成長不是教師和家長教導出來的,而是在有價值的生活經歷中得到體驗,逐步成長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