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智夏令營知道小彼得看了媽媽的賬單,感到羞愧萬分。過了一會兒,他會懷著一顆怦怦直跳的心,躡手躡腳地走近媽媽的,會將小臉蛋藏在媽媽的懷里,并小心翼翼地把他得到的那六十芬尼裝進了媽媽圍裙的口袋里……
外國母親堅定地認為,她在為兒子所付出的一切,這都是無償?shù)模@也是在盡一個做母親的義務(wù),而不是在“放債”;如果兒子在小時候享受了母親的精心照料,也不是“欠債”。并且以此在教育兒子,要學會懂得承擔家務(wù)勞動是在盡義務(wù),應(yīng)當是無償?shù)?。如果母親在照料之前,沒有打算索取“報償”的;在照料之后,也是不想獲得“回報”。我們知道這位母親的想法和做法,無疑會不知不覺地強化孩子的家庭義務(wù)意識。
在市場經(jīng)濟社會里,家長有責任給子女灌輸一些商品意識。但不能以出賣“家庭倫理道德”為手段,不能拿“義務(wù)”與孩子做“交易”。要孩子增強商品意識,認識勞動的經(jīng)濟價值,體驗商品交易活動,可以到家庭以外去“打工”。在美國,每年大約有三百萬中學生在外邊打工,他們有一個口頭禪:“要花錢就去打工!”通過打工,不僅獲得了零花錢,也培養(yǎng)了自立意識和商品意識。
讓孩子在家里“打工掙錢”利少弊多,不宜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