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時間意識的核心概念是“時”。
“時”字在甲骨文中從“日”,從“之”,而“之”字雖為聲符,卻兼具表意功能,有“適”、“往”的含義,于是,“時”字就是示意太陽在運行――太陽的運行是中國先民最初的計時方法?!墩f文解字》在解說“時”字時也認為:“時,四時也,從日。”
太陽是初民時間意識 的喚起者。例如日:本義為“太陽”。日出到日落為一個白天,于是,“日”引申出“白晝”的含義。
“懸象著明,莫大于日月。”(《易?系辭》)月亮作為“夜光”,也是先民時間觀念的觸媒。
甲骨卜辭“月”、“夕”不分,“正表明了在先民心目中‘月亮’這一天體同‘夜晚’這一時間的密切聯(lián)系,故先民便以‘月’的形象來記‘夜’這個詞”。朔:從月,從?。“月初之名也”(《釋名》),本義:農(nóng)歷每月初一。“?”在甲骨文里“象倒人之形”,表示月亮初生,描繪了最初的上弦月景色。
日升月落是常態(tài),但是,日月同輝也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景象――
朝:“會意。甲骨文字形,從日在草中,從月。字象太陽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隱沒形。本義:早晨。”(《高級漢語大詞典》)
由于日月是先民時間意識的觸媒,后世的漢字便多以日、月的偏旁來表示時間概念,例如“早”、“昧”、“晚”等。
日升月落還僅僅只是日夜輪轉(zhuǎn)的第一時間感覺。
至于“宇宙”里的“宙”表示往古今來的一切抽象時間,更多出現(xiàn)在純學術(shù)和純文學的文本里。據(jù)查,《佩文韻府》只有13個以“宙”為韻腳的詞,遠遠少于“時”的韻腳詞。
“歲時”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特有的時間概念。
“歲時”的概念就超越了“時”,表現(xiàn)一種時間組合的概念系統(tǒng),歲指一年的時間周期,時指一歲之中的時令季節(jié)。一個輪回的時令季節(jié)組成年度時間,即古人所說的“四時成歲”,“歲時,謂每歲依時。”([宋]衛(wèi)?:《禮記集說》卷一百十二)
不過,“商代和周代只實行著二時制,四時制當發(fā)生于西周末葉”。(于省吾:《歲、時起源初考》,《歷史研究》1961年第4期)
歲時的概念是時間意識的進步,是農(nóng)耕文明的計時成果。
“歲”的重要價值使得古代存在過如下詞匯――歲?:一年到頭妖氣彌漫。歲臘:年終祭祀祖先。歲事:諸侯每年秋季朝見天子之事。歲惡:歲兇,指收成不好。“時令”是中國古代時間意識的成熟形態(tài)。時令,就是來自大自然不同歲時的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