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影響至深的是一位父親。心理學研究表明,父親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源泉。在父親的支持下,孩子更能面對和克服生活壓力與挑戰(zhàn)。心理學家哈瑞曾經說過:“親密而有愛心父親,可幫助年幼兒童建立一種自我認同與安全意識。”對女兒來說,父親是她對男人期望模式;對兒子來說,父親是他第一個模范。北京心智夏令營>>>
1、神奇的話
“您好、請、謝謝、不客氣”,是開啟良好人際關系金鑰匙。少兒經常會聽到這些話,就會進行模仿,繼而成為了個人熟悉而自然的語言。不卑不亢說“不”也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通過觀察和實踐,孩子會逐步理解到采用適當態(tài)度,即使拒絕也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2、稱贊和被稱贊
人們都愿意獲稱贊,卻都吝于稱贊。尤其在中國,人們更不善表達感激、喜悅和心儀。調研證明,經常接受稱贊的人更愿意贊美別人,而更愿意贊美別人的人擁有更好人際關系和幸福指數(shù)。家長們通過捕捉孩子成長中點滴,多多贊美表揚會更大程度激發(fā)與樹立孩子們的自信。當然,教會孩子禮貌面對贊美,對別人的贊美說聲“謝謝”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沒有必要以贊美回復贊美,但直接否定別人的贊美可是不禮貌的。如“你的這件衣服很漂亮”,回答、“我一點都不喜歡。”
3、準時
準時是主要靠言傳身教的一項基本禮儀。即使因為各種原因而遲到,其實也是對等候人的不尊重。如果成年人經常遲到,就會使孩子形成別人時間不重要,為他人著想不值得的錯誤理念。“言必信,行必果”,少兒如果從小就在此氛圍成長,就會形成準時、守信、負責的好品質。
4、主動分享
分享不是人類本能,只有經過多年教育和督導才能使孩子學會主動分享。餐桌是父母實施分享教育的好場所,例如,將美食分享送與他人等。在客人來前將美食藏匿的行為只會讓孩子學到自私自利。記得小時候在體校,一位鞍山來的女孩為了不讓其他室友分享到食物,每天夜晚都在感覺大家入睡時才開始咯吱咯吱進食。女孩獲得“老鼠”美名,幾乎沒有朋友。盡管我們曾在一個房間和一個運動隊并肩作戰(zhàn)了一年,我除了記得大家都叫她“老鼠”,根本想不起她的名字了。
5、恰當幫助
一般而言,孩子注意父母的行為會比觀察他人行為更多。例如、父母是否不厭其煩地為問路人指路甚至主動領路,是否在上下電梯時注意按住開門鍵等候上下行人。通過這些細微場景觀察,孩子們會將父母的行為模式銘記并不由自主進行復制。當他們開始幫助別人時,會逐漸享受到善意所帶來的“助人悅己”感覺。當然,父母也要向孩子傳授適度,即在不確定是否需要幫助時進行詢問。如、看到老者提重物前行時,要先征得老者同意才可進行幫助;對同齡人也須遵循此原則,避免過度熱心,對他人造成不必要困擾。北京心智夏令營>>>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心智夏令營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閱讀下一篇:怎樣讓孩子在外面表現(xiàn)得體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