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成長夏令營知幸福人生的童年根源很容易看出來。如果這時你擁有良好的基因和快樂的童年,那么這就表示你長大后一定是個快樂的人;如果這時你這兩樣都沒有,那么這就說明你長大后就不會快樂。
可從遺傳學的角度看,有許多人都打敗了自己的“壞”基因,有些人他們天生可以克服自身天生的障礙,比如那學習障礙、先天心律不齊或憂郁癥。從生活經(jīng)驗的角度看,那些小時候過得很快樂的人長大后并不一定快樂,而小時候過得不開心的人卻有可能快樂起來。
比如姍特瓦尼亞,它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不僅家里貧困,她的媽媽還是一個重度的癮君子。4 年后,她的小妹妹降臨人世。又過了3 年,她的小弟弟也誕生了。當時家里已經(jīng)一貧如洗,毒品在家里進進出出,媽媽總是不見蹤影。
家里只有一個年老多病的奶奶照顧他們。奶奶教會姍特瓦尼亞煮飯和打掃衛(wèi)生,所以在她11 歲那年,她就能獨立照顧弟弟妹妹了。也是在那一年,奶奶不幸去世了,于是他們流落街頭。盡管奶奶沒有留下多少錢給姍特瓦尼亞,但是奶奶留下了更寶貴的東西——感受。首先,姍特瓦尼亞相信自己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其次,她和弟弟妹妹相依為命,她對他們具有緊密聯(lián)結的感受。
他們原本可以接受政府的資助,各自分開到不同的寄養(yǎng)家庭生活,但是姍特瓦尼亞卻選擇了和弟弟妹妹在一起,晃蕩在大街小巷中。白天,她靠在街上和別人擲骰子比賽賺錢。晚上,他們就睡在別人家的天井或后院的狗屋里。他們用加油站或麥當勞的公共廁所,甚至在垃圾堆里翻找保暖的衣物。姍特瓦尼亞竭盡全力地照顧和保護弟弟妹妹,不管生活多么困難他們始終在一起,因為他們是一家人。
你猜姍特瓦尼亞長大后會去哪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許會告訴你,姍特瓦尼亞和弟弟妹妹肯定也會染上毒癮,然后坐牢或者過著墮落不堪的生活。但是他們并不像數(shù)據(jù)顯示的那樣。相反,姍特瓦尼亞在2001 年6 月從布朗大學醫(yī)學院順利畢業(yè),7 月在婦產(chǎn)科實習。她的妹妹最近也大專畢業(yè)了,弟弟還在海軍服役。
姍特瓦尼亞的故事簡直是一個奇跡!確實如此。你可以說這是上帝的安排,那為什么上帝創(chuàng)造了姍特瓦尼亞的奇跡,而不為其他人也創(chuàng)造奇跡呢?答案似乎很神秘,但是有一條線索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上帝通過其他人來創(chuàng)造奇跡。許多人甚至包括陌生人都真誠地幫助了姍特瓦尼亞和她的弟弟妹妹。姍特瓦尼亞靠的是個人的努力,她的座右銘是“接受逆境”。她的堅強并非與生俱來,而是來自她的奶奶以及與她建立聯(lián)結的人。這些因素都使她想去幫助別人,這種感受就是我們所說的“利他行為”。根據(jù)范倫特的調查顯示,利他行為是解決壓力的最健康的方式之一,同時它與一個人的生活幸福感緊密相關。姍特瓦尼亞長大后選擇當一名醫(yī)生,她說:“出于某種原因,上帝安排一些人到我身邊,幫我渡過難關,現(xiàn)在輪到我去幫助別人了。”
盡管我們無法對姍特瓦尼亞的生活經(jīng)歷感同身受,但在為她的人生故事感到震驚之余,更應該學習她的品質,并應用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去。姍特瓦尼亞教會我們,與家人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的愛具有非凡的力量。奶奶的愛和弟弟妹妹的愛,讓她擁有超人般的力量。每天,為了生存下去,她竭盡全力,這不光是為了自己,還為了兩個完全以她為依靠的弟妹。這是她的使命,她心中充滿著愛,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接受考驗。
姍特瓦尼亞的奶奶是一個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羅伯特· 布魯克斯的研究指出,從小在困難環(huán)境中長大并且有所成就的人,他們的童年都有魅力超凡的人陪伴。奶奶給予的愛促使姍特瓦尼亞發(fā)現(xiàn)了自己身上的潛力,而不是怨天尤人。不管姍特瓦尼亞遇到什么困難,她都堅強地承擔起自己的使命。許多研究者對那些具有非凡適應力的孩子饒有興致,布魯克斯和薩姆· 戈爾茲坦對此進行了細致的文獻綜述,他們發(fā)現(xiàn)孩子的達觀性格得益于具有人格魅力的大人。這個人可以是孩子的父母、老師、親戚、教練或是恰巧出現(xiàn)在孩子生命中的某個人,他把孩子從不幸中拯救出來,使孩子變成一個有作為的人。這個人關心孩子,鼓勵孩子,最終使孩子成就了奇跡。
盡管大多數(shù)孩子沒有像姍特瓦尼亞那樣的經(jīng)歷,但是所有孩子都在和困難作斗爭。每個孩子都經(jīng)歷過沮喪和挫敗,從沒有被同伴邀請參加聚會的失落到親友或父母一方去世的傷痛。緊密聯(lián)結的愛既可以拯救姍特瓦尼亞和她的弟弟妹妹,也可以拯救所有家庭。無論現(xiàn)實多么殘 酷,前方有多少險阻,我們都必須面對。
我從姍特瓦尼亞的故事中學到的不是簡單的啟示,更不是教訓,而是一種感受。每當想起她,我就充滿了希望。她可以做很多事情,所有人也可以做得到。中彩票或是好心人的資助都無法讓你重獲內心的力量,你需要找到一份緊密聯(lián)結的愛。當你對他人產(chǎn)生一種愛的聯(lián)結,情感的力量就會相應地增強。
皮特·馮納吉和其他心理學家,在研究兒童的依戀模式后得出結論,愛的聯(lián)結可以讓人獲得情感的力量,即使在逆境中也不例外。這被看作現(xiàn)代兒童心理學上最激動人心的研究,其實是將約翰·鮑比(John Bowlby)在半個世紀前提出的理論發(fā)揚光大。
心智夏令營認為對母親毫無依戀的孩子會產(chǎn)生“部分剝奪”(partial deprivation)的心理,孩子通常會表現(xiàn)出極度需要愛、渴望復仇、犯罪或抑郁的傾向。另外,孩子還有可能產(chǎn)生“完全剝奪” (complete deprivation)的心理,表現(xiàn)為無精打采、反應遲鈍、發(fā)展遲緩、對真實感受缺乏感知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辦法去應對逆境,這也是快樂成人的標志之一??鞓返娜瞬粫簧钪械睦щy嚇倒,盡管生活充滿了險阻,但生活也幫助人們渡過難關。因此,應對逆境是我們獲得快樂的關鍵因素。
一個人要想擁有應對逆境的能力,他首先得在早期就形成強烈的安全型依戀。但如果沒有這種安全型依戀,應對逆境的能力還可以從別處學到嗎?許多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