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感到害怕時,北京心智夏令營告訴你不要馬上批評孩子:
讓孩子害怕的東西有很多。早期的、基礎的恐懼感其實來自久遠年代,是人類祖先在生存危機中不斷進化得來的本能。比如怕黑,黑暗中容易隱藏對自己不利的東西,卻很難被發(fā)現(xiàn);比如害怕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音,意味著有野獸或敵人來襲;比如害怕失去平衡、跌落。
我第一次帶孩子去玩攀巖的時候,他特別興奮,飛快地往上爬,一下子就抵達了攀巖墻的頂端,可到了要抓緊保護繩跳下來時,他往下低頭看了一眼:哇!這么高……立刻就害怕得要命。
隨著孩子思維能力、想象力的發(fā)展,恐懼感也會變得抽象起來。
比如聽聞遠方的災禍,一場臺風、一起車禍,就想象自己身邊也可能會發(fā)生類似的事;
比如等待打針時所想象的疼痛,遠比最后真實經(jīng)歷的要嚴重許多;
比如獨自呆在夜晚的房間里,尤其是開著一盞燈的時候,總覺得會有什么妖魔鬼怪從門背后、床底下冒出來……
有時候兒子在半夜里突然大聲喊叫、猛踢猛打,但輕拍兩下又睡著了,第二天早上問他,就說是做了大噩夢。那時我們剛讀了一本繪本:《我的壁櫥里有個大噩夢》。他不記得噩夢的具體細節(jié),就從書里引用了那個詞來描述。所以,從積極的角度講,恐懼感的變化正反映出孩子思維的發(fā)展。、
北京心智夏令營分享:應該接納與撫慰
我做親子教育咨詢時,經(jīng)常會碰到家長來問:孩子太膽小,該不該逼他去做一點能“練膽子”的事兒?其實從我的角度來看:“膽小”是一種評判,而“恐懼感”是一種客觀存在。
首先,每個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恐懼的對象都有可能不同。我們要做的是觀察他:害怕什么,為什么會害怕?
其次,小孩子的恐懼都是真實的,而且這種情緒上的反應都與身體上的感受、生理上的變化息息相關(guān)。我們不能從成年人的角度去評判,乃至否定他的恐懼感。
比如從我的角度,我會覺得自攀巖墻的頂端往下跳完全沒問題:安全繩很結(jié)實,背后有專門裝置幫你減緩下落速度,你還可以面對巖壁,用腳輕輕地蹬來控制下落的節(jié)奏……但這些是我這個已經(jīng)具備了相當掌控力的成年人的判斷,而且都是理性的思考,絲毫不能緩解孩子的情緒。
孩子并非膽小,只是從未經(jīng)歷過,沒有任何具體、直接的體驗與經(jīng)驗可以依憑,所以他的直覺反應就是:從這么高的地方跳下去,太可怕了!這時候不光是講道理(保護繩很結(jié)實、下落速度很慢的,或動作的技術(shù)要領應該是怎樣),還是勸說(你看旁邊的小朋友跳下來,沒有問題的),都沒有用。你需要轉(zhuǎn)到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如果我從來都沒有從這么高的地方往下跳過,第一次經(jīng)歷真的是會害怕的??!然后,你的心態(tài)就平和了,你就懂得跟他講:站在那么高的地方往下跳,你很害怕,我能了解。
我還遇到過一位家呵斥孩子:“前一次來你都不害怕,怎么這一次就害怕不敢跳了?”這話聽起來好沒邏輯,每一次經(jīng)歷對孩子來說都是獨特的,狀態(tài)不同,感受也會不同。你以為他是特別“膽小”,但其實他表現(xiàn)出來的不過是平常的、正常的恐懼感。所以,請換位去體會,不要居高臨下地評判。
當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幫他表達出恐懼感之后,他開始抽泣起來。
北京心智夏令營:漸進與突變
我問遲遲不肯往下跳的兒子:“那你要怎么辦?”我跟他講,現(xiàn)在你一個人在頂上,媽媽沒辦法實際地幫到你,你只有靠自己。不過我會站在底下,如果你下來的時候,我會努力來接你、保護你。如果你準備好了,就說一聲。然后我站在那里,不再催促。他哭了一會兒,開始四下打量,小心翼翼地活動手腳,嘗試各種姿勢,有幾次我差點忍不住要喊:“就這樣,松開手,去握緊安全繩,跳下來吧!別磨蹭了……”但“磨蹭”也是一個評判,而孩子的恐懼感仍然濃稠地包裹著他。
在某個時刻,在很多次最終放棄、退縮的嘗試之后,兒子忽然間松開了緊緊扒住巖壁的雙手,落了下來——很笨拙地、背對著攀巖壁落下,差點撞到凸出物;我依約去接他、將他抱入懷里。
出乎意料地,他沒有哭,也沒有表現(xiàn)出委屈或惱怒,一翻身說:“我還要爬!”
所以你看,小孩子并非“天生膽小”,他們的恐懼是對當下情境的真實反應,而時過境遷,恐懼也就煙消云散了。反倒是我跟他講:你要克制一點,先爬一小段,然后就練習跳下來。因為剛才那次,其實是情急之下的不得已,雖說最后的落地給了他一點積極體驗但整個過程仍是混亂的,缺乏掌控的,在這種狀況下他的恐懼感并不會消除,他需要有更多的正向體驗。
“循序漸進”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而從孩子攀巖的經(jīng)歷中我忽然體會到:這其實是個不斷累積正向體驗的過程,累積到一定程度,形成身體記憶與大腦直覺,掌控感萌生,恐懼就消失了。
事實上,人類全部的恐懼對象歸根結(jié)底,就是“失控”:失去對身體的控制(受傷)、失去對生命的控制(死亡)、失去對自由的控制(專制)。但當一切都在掌控中時,要么世界變得極其狹窄,要么就歸于死寂,不再有新變化的可能性。所以我們終其一生,都將在控制與失控、安全與恐懼、穩(wěn)定與可能性的矛盾中尋找平衡。但這道理對5歲的孩子尚無法解釋清楚,所以我選擇給他一個擁抱,對他說:當你下次遇見大噩夢時,試試看讓夢里的怪物穿上小紅點內(nèi)褲,跳一個舞。
他想象著那種情景,大笑起來。笑,是我們應對恐懼感的好工具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guān)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獨特的習慣養(yǎng)成機制盡在暑假心智夏令營
閱讀下一篇:心靈成長夏令營--孩子夢想起飛的地方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