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老師是學生心靈和性格的塑造者,在這對學生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又因為在這會成功雕刻這一顆顆幼小的心靈,會使之煥發(fā)出閃動耀眼的靈光,在這更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最關注的課題。小學生暑假夏令營以下談下小學生思想教育方面的實踐。
一、小學生思想教育要堅持“愛”字當前
這有著名教育家捷樂任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你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所以說愛是學生的一種需要,在這對于學生來說,又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就會希望老師就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愛護自己。如果是對于你這種愛的需要得到滿足,作為學生便會對老師產(chǎn)生依戀感、信任感、就會把老師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可是如果當對他進行教育時,他們就會從心里感到老師是在關心他、愛護他、幫助他,才會很好地與老師配合,甚至做到“言聽計從”。有很多家長都會這樣說: “這孩子就聽老師的。”如果這種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學生就會叛亂,產(chǎn)生孤獨感、自卑感, 更不會相信老師。所以很多學生言行不一,校內(nèi)、校外判若兩人,把老師的話當做耳邊風, 甚至個別學生敢于唱“對臺戲”。因此,我們要對學生投去信任的目光,給予和藹的微笑或一句關心鼓勵的話語,拔動學生心靈深處的弦。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會相信老師的每一句話, 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育。
二、用平等的交流來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
交流是人類群體活動中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是真誠的傳遞。長期以來,師道尊嚴一直被許多老師所遵從。不少老師總把自己凌駕于學生之上。居高臨下,導致學生與之格格不入。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總是彎下腰或蹲下來與學生交流,使學生感到平等、民主,有親切感,從而愿意接近老師,與老師交流。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里感受。用商量的 口吻交流,學生會覺得老師信任他;能征求學生的意見,學生會覺得老師尊他。學生只有在沒有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和老師進行情感的交流。平等交流體驗在許多地方,如師生見面時,通常是學生先向老師問好,老師要么點點頭,要么“嗯”一聲,這對學生來說很不平等。若老師先向?qū)W生問好,學生會從心底里敬佩老師,從而放下戒心,敢于向老師吐露心聲,坦露真言,這種平等的流,可以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讓老師更易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
三、創(chuàng)建感恩平臺,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
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曾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在當今的小學生群體中,缺少的正是這種“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常常聽到、看到學生之間因為某種小事而發(fā)生矛盾。那些小事不過是在走廊上被人撞了;在教室里被人把學習用品弄 到了地上;有人在背后說了自己的壞話;因為長相等原因被人起了綽號;有人弄臟了自己的 書桌……這些實屬雞毛蒜皮的小事, 卻被部分學生看成了天大的事情, 非要討個對錯或懲罰 一下對方不可。于是輕則口出臟話,重則施以拳腳。究其原因,根子在于現(xiàn)今大部分學生都 是在百依百順中成長,他們關注自己多,關注別人少,從小養(yǎng)成了以“我”為中心的習慣,容 不得別人對自己有任何的指劃。他們覺得若不那樣“表示”一下,自己便是儒夫,別人會更加 “欺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