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把書讀亂法】
按照主題整理某個知識點的線索,并與考試常用材料和問題的類型對應整理。并非把基礎知識答得特別熟就能拿到主觀題的高分,而是要形成一個知識的框架。高考出題的時候往往不是按照簡單的基礎知識點來出題的,而是根據熱點問題出題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按照高考的思路,按照主題,把所有與之相關的知識點都列出來,形成一個框架。比如說價格類問題,我們可以牢記16個字,就是價值決定、供求影響、市場形成、宏觀調控。價值決定對應的是價值規(guī)律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供求影響書上有一個供求關系圖表,可以看那個圖表;市場形成可以根據貨幣幣值、貨幣發(fā)生量、市場特點這些知識來答題;而宏觀調控就是宏觀調控的原因、定義、手段、目標,如果用政治常識來回答,就可以聯(lián)系到政府的經濟職能。
【參照地圖法】
地理知識活而雜,兼具文理科的學科特點,所以地理應注重學科內綜合和讀圖。
在復習地理的時候,我是參照地圖進行復習的。復習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地圖拿出來,按照初中的地理課本知識來分區(qū)復習,然后再聯(lián)系高中課本,聯(lián)想這一地區(qū)的氣候、植被、水文等自然條件以及相關成因和對該地區(qū)的影響,再想一想這個地區(qū)的社會條件,如農業(yè)、工業(yè)、城市、交通等各個方面,這樣分區(qū)復習,對這一個地區(qū)掌握比較全面。
【模塊記憶法】
把所有的知識點分成幾個模塊,然后在模塊中再去細化,把它分成幾部分,光記那些小部分,然后小部分合起來就是大部分。將知識要點化分為幾大版塊,分類記憶。
比如說歷史,可以把它分成幾個部分,比如中國近代史就可以分成抗爭史、探索史、侵略史,還有近代化,一共四個部分。有了大致輪廓就可進行逐步深入的整理。
再比如說政治。大家都知道,政治應該分成政治、哲學和經濟學這三部分。比如政治上熱點專題部分,講到“和諧社會”這個問題,你必然要從政治、哲學、經濟學角度去考察。在三個角度中,每個角度都要去整理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小分類。什么是和諧社會?為什么要建設和諧社會?怎么去建設和諧社會?以此類推,逐步細化。就是通過模塊,一塊一塊逐步細化,再復雜的知識點都可以這樣細化。我覺得這樣記起來思路就非常地清晰,就能化難為易。
【構建知識網絡法】
建構知識網絡,第一步是全面理解各知識點。首先要把一個知識點分解成若干個小的知識點,對這些知識點分別加以分析,多方位理解,掌握細節(jié),這樣一來就可以由總到分地形成一張網絡。同時我們也可以在對整體知識的各個小的知識點有了比較細致的了解之后,再從分到總綜合起來考慮,又可以形成另外一種網絡。
任何一個歷史事件,有它發(fā)生的時間、原因、條件、過程、性質、意義和局限性,所以,像在了解德意志統(tǒng)一這個歷史事件的時候,我們首先就要把它分解成若干個要素,分別加以學習和研究。說到時間我們就可以找出來,這個歷史事件發(fā)生在1860~1871年間;接著分析原因,從根本原因來說就是資本主義發(fā)展要求,然后從這個原因出發(fā)我們又可以把它細致地分解成若干個小原因;然后分析條件,這個事件的總體條件有兩個,一個是普魯士的強大,一個是資本主義的強大發(fā)展;然后還可以繼續(xù)往下細分,它是經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來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這是過程;性質——它是作為19世紀晚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一部分來出現(xiàn)的;意義——書上的表述很系統(tǒng),我們把它概括為兩方面,就是有利于德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和改變歐洲格局;最后我們還要了解它的局限性,也就是保留了封建殘余。從這幾個要素出發(fā)我們可以把這個事件的各個要素加以把握,同時還能夠向外延伸構成廣闊的知識網絡。在對各個知識點有了初步了解后,又可以再從幾個要素出發(fā),反過來從整體把握知識點,從而初步將知識網絡化,把握主干知識。例如圖4是對德意志統(tǒng)一這一歷史事件歸納總結出的知識網絡。
【吃透課本法】
很多同學覺得,數學課本上面的題目很簡單,都是老師上課講過的內容,下課以后,往往就把課本放在一邊,去做其他一些他們認為難度更高的習題,剛開始我也是這樣做的。
可是到考試的時候往往是難題做出來了,簡單的題目卻容易失分——尤其是前面的選擇題、填空題這樣一些小題。所以要特別注重學習課本,把課本上每一道題都做到位,這也是我要講的第一點。第二點就是課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課本上面不光是習題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數學課本有很多黑體字的大概念,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很注意的,但是在一些小字里面,往往有一些非常細微的概念和原理是容易被忽視的,而考試的時候,往往就是把那些我們忽視的問題拎出來考。而一考大家就“倒一大片”。所以我們在看課本的時候,一定要把課本上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即使很細小的一些原理都要看到。三角函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的習題中,有很多重要結論,都是應該記住的。吃透課本,不管怎么強調它的重要性都不為過。
【總結規(guī)律法】
“題海戰(zhàn)術”是為了做題而做題,只要是題,統(tǒng)統(tǒng)拿來做,只注重做題的數量,卻忽視了做題的質量。我做的題也很多,類型也很廣,但在做題時我并不局限于這道題本身,而是能夠進行發(fā)散性思考,想想如果把這一題的題目、條件改變一下能演變出什么題,從這道題我有什么額外收獲。對同類型題,只要我覺得自己已經非常熟練了,就不再繼續(xù)做這種類型的題目了,轉而做其他類型的題目。你做的題目類型越多,你的視野就越開闊。我覺得這樣做題才是高效率的。
在做完很多類型的題目之后,我們還要進行總結:對哪一種類型的題目可以用哪些方法解答,這一種方法可以解答哪些類型的題目。同時,把自己做錯的題目記在一個本子上,總結一下錯的原因和教訓,以后決不讓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
【普通解題法】
從微觀上看,數學的學習就是如何解出每一道數學題。我的經驗是關注通法,即關注普通解題法,有余力再掌握一些技巧。由于文科的數學題難度一般都不太大,基礎題(即用通法可以順利解出的題目)占絕大多數。對于文科學生來說,老師上課的時候本身就會比較注重基礎,他首先講的可能就是通法,那么這個時候就必須把老師講的例題記下來。通法肯定會有一個固定的解題思路,上課的時候就得領會這個解題思路,課后最好再選一些類似的題目做一做,以便熟能生巧。其實解普通的題目也有多種方法,有通法,還有一些帶有技巧性的方法。我覺得對于文科學生來說,通法更加重要一些,因為它能解答這一類型的所有題目,所以我覺得更實用。當然,學有余力的同學還可以研究一些技巧,但我本人不提倡鉆得太深,因為這樣會浪費時間。事實證明,通法掌握好了,高考一般都能取得優(yōu)秀甚至是拔尖的成績。
【典型例題分析法】
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就需要著力研究一些典型例題,提升能力。很多同學都在收集典型例題,都知道應該對典型例題進行研究,問題在于你如何研究它,我認為應該對典型例題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研究。
面對一道典型例題,在做這道題以前你必須考慮,它該從哪個角度切入,為什么要從這個角度切入。做題的過程中,必須考慮為什么要用這幾個原理,而不用那幾個原理,為什么要這樣對這個式子進行化簡,而不那樣化簡。做完之后,必須要回過頭看一下,這個解題方法適合這個題的關鍵是什么,為什么偏偏這個方法在這道題上出現(xiàn)了最好的效果,有沒有更好的解法……就這樣從開始到最后,每一步都進行全方位的思考,那么這道題的價值就會得到充分的發(fā)掘。
所有典型例題我都收集到一個本子上,上面不僅詳細記錄題目,每道題之后還應該作適當的分析,用顏色比較鮮明的筆顯著注明需要注意的關鍵地方。
新東方酷學酷玩夏令營444529.com/x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