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性格必然會養(yǎng)成一個好的習慣,當然這是對孩子來說,如果是在丟三落四是經常遇到的情況,在此就會有許多成人在這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好。如果這時你的父母會對孩子粗心不加以調教的話,那么這在孩子入學后很可能把粗心帶入學習中,比如說會經常忘記帶文具或書本,或者考試和寫作業(yè)時丟題少做。所以,當然這時孩子會由于各種“意外”而丟失自己心愛的東西時,
上海西點營專家表示這其實是最好的生活教育案例,處理的好,孩子以后就會較少犯類似的問題。
當孩子遺失自己喜愛的東西,一定會出現(xiàn)負面情緒,但他們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這里比較麻煩的是對一些安全感缺失的孩子來說,某個類似他們的安慰物的東西丟失,才會出現(xiàn)很大的情緒問題。但不管是什么東西,此時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認同和接納孩子的情緒,而指責、批評、埋怨都于事無補,甚至會引發(fā)出新的矛盾和激烈對抗。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父母認同和接納孩子丟東西后的負面情緒時,建議不要立即說自己也曾經發(fā)生過類似丟東西事情,只說“知道你很傷心和舍不得”即可。因為這樣雖然使孩子比較容易放松,但也使他們產生對錯誤的認識和減輕犯錯后的慚愧,甚至由此可能怪罪于父母“故意”不提醒。當然,在事后教會孩子解決問題方法后,是可以和孩子說的。
另外,當孩子丟東西后,和孩子講道理也幾乎無用。這是因為孩子在邏輯思維成熟以前,比較難于對因果關系不直接的事情有深刻認識,此時再說“東西不見了就是不見了,無法挽回”等話,就會消除前面對孩子負面情緒的認同和接納,等于重新挑起孩子的“戰(zhàn)火”。所以,對孩子說成人之間的話,看似很理智,但使前面所做的努力都前功盡棄了。
不能否認,有些孩子在丟東西以后,他們企圖推卸責任,會譴責家長不“提醒”他們。如果此時父母進行反擊,說每個人要面對現(xiàn)實,都必須對自己行為負責任,就屬于不是很恰當?shù)淖龇?。因為少有父母看見孩子丟東西而不提醒的,必定家長也是沒注意到,所以,家長作為領隊和監(jiān)護人帶孩子外出,對所有人員和財物的安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理論上說,在未要求孩子自己看管自己東西,以及經過適當?shù)挠柧毲?,孩子和父母一起而遺失物件,主要責任還是應該由家長來負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假設孩子以往沒有這樣要求這樣做,出現(xiàn)問題也是自然的,父母不能把孩子當成人要求。所以,如果連家長都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所屬的一行人,在曾經呆的地方遺失物件,那怎么能怪罪孩子不負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