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自從孟子提出這個著名的命題以來,“與人樂樂”幾乎成了不二法門,特別是在六、七十年代的大陸,“獨樂”幾乎成了“自私”、“反動”的同義語。其實,“獨樂”何嘗不是一種境界?特別是身處逆境之時,“獨樂”更是一種品格和胸懷的體現(xiàn);它是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超越,也是堅持既定操守的一種形式??鬃臃Q贊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1]另外,“獨樂樂”和“與眾樂樂”也不是冰炭不同器,水火不相容,一個人既可以與民同樂,也可以同時保持愉悅的個人心態(tài),就象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所表現(xiàn)的那樣:既為內亂平息、百姓免遭戰(zhàn)亂之苦而高興,也為自己能結束漂泊、返回故鄉(xiāng)而放歌。這樣的人物在文學史上也絕非杜甫一人,在蘇軾身上表現(xiàn)得也很充分。他的《喜雨亭記》和他弟弟蘇轍寫的《黃州快哉亭記》,就分別表現(xiàn)了集于他一身的這兩種“樂”。
《喜雨亭記》寫于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蘇軾在鳳翔府任簽判之時。文章記敘了他修亭得雨的經(jīng)過和以雨名亭的原因,表現(xiàn)了他與百姓憂樂與共的情懷;《黃州快哉亭記》則寫于元豐六年(公元1083)蘇軾被貶于黃岡之時,文章通過贊揚張夢得不以貶謫為意的曠達樂觀情懷,來表達蘇軾兄弟在逆境中“獨樂樂”的人生態(tài)度。下面將兩文加以比較,借以看出“獨樂樂”和“與眾樂樂”在同一個人身上的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和共通,以及由這種不同和共通所帶來的文章結構和手法上的相似和差異。
掃微信二維碼,實時關注最新冬夏令營動態(tài)
閱讀上一篇:愛因斯坦經(jīng)典語錄
閱讀下一篇: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常見問題
最受歡迎的線路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