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學生夏令營表示,全世界的父母親都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但并不是每個父母都能成為合格的家長,并不是每位家長都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的需求。有些家長認為給予孩子豐裕的物質條件以及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就行了,而忽視了親子間溝通的重要性,缺乏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事實上,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陪伴是尤其重要的。
“失陪族”專指很少有時間陪伴在家人身邊的都市人群。
“失陪”折射出的育兒觀念偏差
重物質,輕關愛
很多“失陪”父母并非因為缺乏對寶寶的責任感,相反,他們很可能是希望寶寶成長得更好的一個群體,只是在寶寶成長過程中弄錯了重點。他們以為創(chuàng)造穩(wěn)定家境環(huán)境和豐裕的物質條件才是最重要的,才能對寶寶的未來發(fā)展有更好的幫助。
其實,對于寶寶的身心發(fā)展來說,最重要的“營養(yǎng)素”不是外在的物質條件,而是父母的貼心陪伴。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帶給寶寶的情感滿足,是任何好吃的零食、漂亮的衣服、新奇的玩具甚至優(yōu)秀的親子教育機構難以代替的。只有在情感需求得到滿足后,寶寶才會更主動地去探索世界。
重付出,輕溝通
“失陪族”父母還有一個哲學意義上的誤區(qū),那就是沒有把寶寶視為獨立的個體,沒有意識到寶寶有著不同于成人的需求,想當然地把自己視為重要的東西強加給寶寶,以為這樣做就是對寶寶好。這種觀念是非常不尊重寶寶獨立性的表現(xiàn),自然會“吃力不討好”。這種“想當然”的思維若波及跟寶寶互動的其他方面,將對親子之間有效溝通帶來極大傷害。
“失陪”對成長的不利影響
寶寶難以建立起與父母健康的親子依戀關系
寶寶最親近的總是那個用心花時間陪伴他的人。如果你難以做到這點,甚至把他交給爺爺奶奶教養(yǎng),寶寶就很難建立與父母之間的健康的親子依戀。一旦親子關系受到破壞,你對寶寶的教育工作就不容易事半功倍,因為“親其師方能信其道”,當寶寶不愿意親近一個人的時候,教育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寶寶變得任性
無暇陪伴寶寶的父母出于內疚總是想通過各種方式對寶寶進行“補償”,甚至為了“討好”寶寶做出很多無原則的行為,如溺愛。長此以往,寶寶很可能任性、不明確行為的界限,而這些早期養(yǎng)成的不良習慣,往后糾正起來卻是難上加難。
寶寶容易形成自卑、退縮、自我懷疑的人格
“失陪”的父母,很容易給孩子這樣一種印象——“對于爸爸媽媽來說,我還不如他們的工作重要。” “爸爸媽媽可能不喜歡我,我是一個不可愛的孩子。”“爸爸媽媽愛工作勝過愛我。”在這種信念下,寶寶的自我價值感自然很難確立,容易形成自卑、退縮、自我懷疑的人格,為今后發(fā)展帶來后患。